有些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会表现出自己的教育观点。你和你的孩子相处得怎么样?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不要怪孩子情商低!

孩子们喜欢表达他们的情感

早上醒来,正要给儿子盖被子的时候,他醒了。

我一转头,就看到我的手放在他昨晚组装的磁性薄膜太空车上,车坏了,于是我立刻转过脸。

大喊:“妈妈,看你的手压坏了我的车!”

我说:“可惜坏了。”(其实内心剧是这样的:关我屁事!你的床那么小,睡觉就像拳击,放在这里能不压伤吗?!)

他越说越生气,从抽泣到哭泣。

【/h/】看到他情绪失控,我转头安慰说:“你看到车被压扁一定很沮丧吧。如果我有一个婴儿被压碎了,我会很难过。我陪你一会儿!”

我盖上他的被子,握住他的小手。他不让我碰,表示愤怒和沮丧。

【/h/】过了几分钟,他爬到我床上抱住我的脖子,又笑又说。

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母亲能承受焦虑,不激化矛盾,就很容易化解。

阿德勒说,孩子喜欢用喜怒哀乐来支配成年人,这是他们惯用而有效的伎俩。等你长大了,如果还想用这种情绪去支配别人,那就太天真了。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情绪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我们小的时候,妈妈接受我们的情绪,但是长大了,步入社会,没有人愿意成为我们情绪的垃圾桶。

哲学三大基本定律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都包含和离不开它的对立面。就像手掌背后的手掌,手掌维持着手掌的存在。

那么,一个表达情感的孩子背后是什么?

2成年人经常隔离情绪

昨天晚上,我看见一个奶奶和她三四岁的侄子上了公共汽车。起初,小男孩不停地说:“奶奶,这是哪里?那是什么?……”奶奶一一回应。

过了一会儿,孩子从凳子上站起来,奶奶让他坐下。

【/h/】后来,孩子又踢了一下前座。奶奶说:“不行,你会踢凳子的。”。

没过多久,这个孩子就用手挠窗户玻璃了。奶奶说,别动,脏了。

正要下车的时候,听到孩子说:“奶奶,我想妈妈了”。

奶奶说:“妈妈还在上班”。

这时我看到孩子明显很着急,嘴里哼着歌,抓着奶奶的衣角。

孩子可以说很多,但最后想表达的是需求。这个小男孩想念他的妈妈。他有点焦躁不安,甚至有些悲伤。他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奶奶的注意力,但直到孩子说想妈妈,奶奶才注意到这种情感需求。

奶奶站在理性的角度。她认为你不能在她妈妈工作的时候看到她...忽略了情感因素。这孩子是个活生生的人。他现在很苦恼,很焦虑,很难过。他需要她的祖母给他一些情感上的照顾。

一旦大人同情孩子的感受,就会鼓励孩子把大人当盟友。如果没有感情联系,再亲的人对孩子来说就是冷漠的旁观者。

如果我们总是孤立自己的情绪,行动迟缓的孩子会因为没有得到我们对他情绪的关注而开始排斥自己的感受,觉得有些经历不合适。

这不仅造成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对立,也逐渐使孩子放弃了对情感的需求和表达。

很多成年人的“情感隔离”和缺乏“同理心”都与这样的育儿方式有关。

3教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

要教孩子表达情感,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情感。我们可以遵循“三不”:不批判,不说教,不屈辱。

经常是孩子说话的时候被妈妈否定。比如,一个孩子摔倒了,他会哭,会痛哭。我妈会说“没什么好哭的,勇敢点……”这种批评的话比比皆是。

判断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孩子。一致的判断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体验,一旦体验到真实的感受,就会开始攻击自己,觉得这样不合适。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这将为儿童创造一种与自己交流的暴力方式,即他们不会接受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感受保持中立的接受,有利于孩子“真实自我”的发展。

【/h/】我们会在婴儿观察中发现这种现象,有些母亲愿意让孩子有自发的、主动的反应;有些母亲愿意在孩子自发反应之前逗逗孩子,刺激孩子。

【/h/】根据温尼科特的理论,这两种母亲的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模式。前者主动、自发、真诚,发展出“真我”;后者被动、应付、虚伪,表现出“假我”。

【/h/】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会表达“不同意、不喜欢……”,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毕竟人是为了自己的感情而存在的。

Bekele主教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空虚空,以至于很难找到生活的意义。

心理作家胡说:这是一个感觉的时代。

【/h/】表达感情就是和自己在一起。当我们接受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就认识了自己,也就有了真正理解别人的能力。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应该表达我们的要求

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感受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无论是情绪还是感受都不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h/】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孩子的价值感、归属感和贡献感的来源,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自信心。

中国妈妈特别羡慕美国孩子的阳光自信,于是我们开始提倡鼓励教育。全家人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真棒,我的孩子!你能行的!我相信你!”

【/h/】如果你表扬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孩子自发的部分会因为外界刺激(表扬)的介入而变得受他人影响和操纵,失去自发性。

【/h/】仅仅依靠鼓励和表扬并不会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可能会让他怀疑你的诚意。更糟糕的是,习惯于接受表扬的孩子在面对批评和挫折时,容忍度会更低。

这不是重点。关键是我们的前提错了。鼓励和表扬会让孩子自信吗?

就像一只老虎在你面前,有人对你说:“我相信你!你能行的!你真棒!”所以你不会害怕?不,我还是害怕。那又怎样,你不怕吗?如果你有枪,能一枪打死一只老虎,你还怕吗?

【/h/】同理,孩子的自信不是来自鼓励和表扬,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真实能力和情境的掌控感,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的表达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情绪只是吞噬问题本身。社会事件中的情绪很容易吞没人,迫使人采取确定的态度,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情绪对立。

如果让情绪主导分歧,我们会逐渐发现,我们最终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变成情绪的较量。

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外部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如果外在的东西满足了主体的需求,就会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

【/h/】这说明情绪背后隐藏着需求和欲望。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其核心灵魂是看透语言背后的需求。想有效解决问题,理解需求,表达诉求。

当我们识别一个人是否成熟时,取决于他是在表达情感还是需求。

标题:(教育问答)爸妈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怪孩子情商低!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