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孩子有自己的脾气,爱打人是不是不自觉的?这是暴力儿童的前兆吗?其实不是。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是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造成的。
【/h/】其实婴儿的很多行为都不能从成年人的角度去解读。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经之路。宝宝除了会发脾气,可能还会害羞,不分享,不玩生殖器官。(文末有惊喜~(?>?<)☆)
01,害羞,特别粘人,陌生人焦虑症
【/h/】宝宝6~12个月的时候,可能会很粘人,尤其是父母和长期照顾自己的人,但对于不熟悉自己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害羞和不喜欢,甚至会大喊大叫,表示不满。
其实这不仅仅是害羞,而是大多数宝宝都会经历的“陌生人焦虑症”。孩子在6个月后开始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产生警觉,然后被认可为学生,1岁时认可达到高峰。
每个孩子的程度不同,表现也不同。这种心理如果不及时克服,长此以往,宝宝很可能会养成内向、胆小、独立的性格。在孩子性格成长的关键期,父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
(1)接受而不是强迫儿童
【/h/】对于孩子的害羞,要深刻理解是因为不熟悉、不喜欢还是其他原因,帮助孩子改变心理,而不是强迫孩子跟别人打招呼。
给予支持和鼓励
【/h/】当你发现孩子紧张时,可以抱抱、拍拍肩膀或者抱抱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多告诉宝宝对方的信息,以及对方和自己的关系,增加你们的亲密度。
(3)增加户外活动
带宝宝出去散步,公园,超市,亲戚家,动物园等。,而增加宝宝和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可以增加宝宝的自信,逐渐克服他的害羞。
02、玩弄生殖器,正常生理行为
性心理和性行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男孩和女孩都有触摸生殖器的行为。
【/h/】触摸他们眼睛里的生殖器,和触摸眼睛、鼻子、耳朵一样自然,但触摸生殖器时感觉良好,产生的快感明显强于触摸其他地方,所以更喜欢触摸和玩弄生殖器。
【/h/】一般儿童1岁左右开始触摸生殖器,3~6岁是玩弄生殖器的高发年龄,6~7岁进入性发育潜伏期,玩弄生殖器的行为逐渐消失。这个时候少数孩子可能还有,但不影响健康。
【/h/】小孩子玩生殖器不会带来疼痛和器官损伤,也与道德无关,不是为了性目的。学龄前儿童触摸和玩弄生殖器是正常的,这是好奇的表现。
父母不需要精神压力,但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1)不要恐吓和指责孩子
【/h/】如果家长采取吓唬、责骂孩子玩弄生殖器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和不安,使孩子变得胆小、敏感、自卑或孤僻。也会让孩子更加好奇,增加触动次数。
父母看到孩子玩生殖器,什么都不要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只要孩子没有机会玩生殖器,专注于游戏,就会慢慢改善。
不要穿紧身衣
【/h/】紧身裤会刺激孩子的会阴或阴茎,从而诱发孩子玩弄生殖器。而且紧身衣透气性差,为了孩子的健康,尽量选择宽松的内衣。
(3)良好的卫生习惯
呵护孩子的私处很重要。男生女生睡觉前要清洗外生殖器和肛门,确保床上用品和内衣干净。
(4)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h/】一般情况下,触摸生殖器经常发生在孩子一个人的时候,除了正常活动和学习时间,不要把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运动,广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当孩子把精力投入到活动中,对事物更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忘记玩生殖器。
【/h/】还有一些病理原因可以导致孩子玩弄生殖器,比如外阴炎、尿道炎。所以,孩子玩生殖器的时候,要检查是否有发红和皮肤溃烂的情况。而且,家长也不要逗孩子的生殖器,防止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玩弄自己的“阴茎”。
03,不愿分享,自我意识萌芽
【/h/】一般1~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这时候的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意识里没有“你”和“他”的概念。只意识到自己的强势和独立,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无法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认为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遇到喜欢的东西,就要自己去拿。他们的“抢劫”是正常的行为,没有任何恶意。
当一个孩子开始说“我的”时,意味着自我意识开始建立。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而不是斥责孩子。
(1)不要轻易评价和指责孩子
【/h/】如果父母在孩子不分享的时候责备孩子,会伤了孩子的心。同时,如果父母把孩子的东西强行塞给别人,会让孩子讨好别人或者敌视别人,更不愿意分享。长此以往,对孩子性格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帮助建立所有权概念
在形成孩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树立主人翁的观念。当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时,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让孩子通过游戏或合作的方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在家吃饭的时候,也可以指导孩子给家里其他成员分发食物。也可以看一些分享话题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慢慢分享的习惯。
04,发脾气,攻击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h/】15个月到30个月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都没有完善。在此期间,一旦宝宝的行为受到限制,他就会感到沮丧,这种独立性的丧失会立即导致强烈的挫败感,使宝宝失去自制力。
宝宝的脾气只是说明他不开心,这是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生活中很正常的一部分。婴儿发脾气不是严重情绪或人格障碍的症状。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尤其是2-3岁的孩子。如果父母处理得当,4-5岁发脾气的程度和频率会降低。
一些非常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冒犯,所以他们更容易生气。这些孩子出生后大多非常紧张,非常活跃。在婴儿期,总是很难平静下来。
这些孩子在童年早期就开始对其他孩子、成人甚至动物具有攻击性。而且还经常无缘无故突然爆发,总是很暴躁。即使你生气时伤害了别人,你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别人冒犯了自己”,并以此为借口。
其实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可以预防的。
(1)关爱家庭
在幼儿期和学龄前,为孩子提供稳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热爱纪律,全天候陪伴。
(2)不要看暴力场面
尽量不要让孩子看暴力镜头,打斗镜头,大人打孩子的电视或视频。生活中,父母不能对孩子态度粗暴,也不能随意扇孩子耳光,以免孩子跟风。
(3)必须遵守规则
告诉你的宝宝有规矩,要遵守。而每个带孩子的人都应该认同孩子违规后应该采取的措施。父母除了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教育孩子之外,还应该对孩子积极得体的行为给予表扬和真诚的赞美。
(4)其他反应模式
要积极强化父母期望的行为,教会孩子其他的反应方式。当他们生气时,他们应该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愤怒,而不是打人。
(5)不要攻击别人
让孩子知道真实的侮辱和想象中的侮辱的区别,明白正当维权和因为愤怒而攻击他人的区别。
(6)安静中断策略
【/h/】当孩子行为不当时,也可以在孩子1岁时使用“平静打断”策略,但“平静打断”策略是最后的手段。
这时,孩子可以坐在椅子上或没有玩具的地方。这其实是为了让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静下心来。你可以向孩子简单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要他这么做,等孩子冷静下来,就可以马上结束“冷静打断”了。
【/h/】孩子偶尔发脾气很正常,但4岁半的时候发脾气的频率和强度要降低。如果孩子的脾气突然爆发,频繁爆发,或者持续时间很长,有攻击性达数周,家长应付不了,那么就应该送他去医院检查。
每个孩子都像天使一样可爱,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标题:(教育问答)宝宝的坏脾气,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