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与孩子同理心更容易拉近自己的亲子关系。但是你知道吗?只有一半的同情心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周末的下午,我带着小d去儿童博物馆玩沙子。这时,一个也是3岁左右的小男孩兴致勃勃地走过来,伸手去拿小D自己的模具,似乎想和小D一起玩,小D抓起模具,特别警惕地看着男孩说:“这是我的。”男孩一听,大哭起来。
这时,男孩的妈妈走过来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你也想玩她的疏通工具。”男孩哭着喊道:“我也想玩!我也想玩!”母亲似乎有点惊慌失措,对男孩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你太想玩这个玩具了。不要吼,因为我姐不知道你想玩,你要说出来。”
我正要说话,妈妈对小d说:“看,小姐姐,我弟弟很喜欢你的玩具。你愿意和他一起玩吗?”小D想了几秒钟,给了他一些工具。母亲松了一口气,接过玩具递给了男孩。“看,我妹妹跟你分享的。别哭。”
【/h/】没多久小男孩就失去兴趣了,母子就走了。我拿着我还回来的挖沙工具问小D:“你愿意把你的模具给刚才那个哥哥吗?”“不想!” “嗯,这是小D的玩具,小D有权决定是否分享。那你后来为什么要给你弟弟的妈妈?”“因为哥哥一直在哭。”
“嗯,我弟弟在哭,很伤心,小D就分享了?”“是的,这样我弟弟就可以不哭了。” “嗯,玩具都是小D的。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小D可以自己决定。那么,如果我们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真的不想分享了。你能怎么办?” 我把这样的问题扔给小D,然后我们就在那里讨论。下次还能怎么办?
那天晚上,我反思了白天发生的这一幕。“共情”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掌握的育儿方法。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试着说出孩子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我知道你很生气,很难过,很沮丧,很生气”。当孩子觉得有人理解他的时候,他的情绪就被接受了,也更容易平静下来。
【/h/】但是,很多家长在使用“共情”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共情”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不哭不闹,认为孩子情绪平复后任务就结束了。其实这才是“共情”真正重要的部分。
【/h/】同理心的作用不仅仅是安抚孩子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目的不仅仅是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要学会观察别人的情绪,了解别人的立场。所谓“高情商”,对情绪的感知肯定是双向的,但很多家长在实际使用中只做到一半:他们试图理解孩子的情绪,却不教孩子如何理解别人的情绪。
就像公园里的男孩和母亲,在帮助儿子体会到他的“难过”心情后,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告诉孩子,“这是我妹妹的玩具,她有权决定是否给你。如果你想玩,你需要自己想想,怎么跟她说。”
然而她所做的,却是要求别人为她的儿子合作,让孩子能很快停止哭泣。这无疑是在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别人应该理解我”的心理,但却剥夺了他们理解别人的机会。时间久了,孩子会觉得“我觉得委屈的是你不好,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是你欠我的”,从而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不要忘记,真正的教育,只有在用“同理心”安抚孩子的情绪之后,才开始。当孩子平静下来,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帮助孩子回顾刚刚发生的事情。每次复习小D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1。发生了什么事和你的心情;
2。后来你是怎么冷静下来的?
3。为什么会这样?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
第一步是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第二步是教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第三步是让孩子用不同的思维去理解对方的情绪和立场,也是教孩子未来应对社会的技能。
【/h/】当孩子慢慢接触这个社会,会经历一个“自我去除”的过程,开始明白生活并不是一直围绕着自己转,所以会有无数种强烈的情绪。
真正爱孩子的方法,永远不要满足于哄孩子不哭。相反,当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没有人哄你的时候,你应该教你的孩子该怎么办。当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这才是使用“共情”的真正含义。
有些路虽然难走,但必须让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绪虽然痛苦,但应该是孩子自己感知的。幸运的是,现在他们还年轻,我们可以用爱陪他们一起成长。
标题:(教育问答)只做一半的共情?孩子会越来越自我中心!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