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我也想这样。”这是很多妈妈的心声,总想孝顺,结果适得其反。不到三分钟,他们的脾气和血压都上来了!
1。前几天,一个妈妈讲了一件很烦的事。请大家帮忙出个主意:
她家大宝三岁多,鲍尔不到一岁。最近大宝对弟弟有敌意,总是说:“扔掉你弟弟,杀了他,不要他弟弟。”
大宝一闹,大人就会说:“大宝太坏了,没弟弟。”
我妈猜测可能是因为鲍尔一个多月前生病了,精力都花在了鲍尔身上,和大宝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很多。现在虽然慢慢调整回来了,大宝还是对弟弟怀恨在心。
【/h/】虽然我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因,但有时候妈妈情绪一上来我就忍不住要说大宝。
【/h/】结果更惨,大宝更叛逆。我妈一开口,大宝就说:“你再说我,你不爱我!我生气了!”扭头又躲回了自己的房间。
大宝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母亲悲痛欲绝,忧心忡忡。
不管怎么解决,我觉得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母子心理事实的不同。
2。所谓心理事实是相对于客观事实而言的。
从小就被教育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h/】但所谓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它包括客观事实和心理事实。
举个例子。
【/h/】我们给对方发微信,对方没有回复——这是客观事实。
“可能我做的不好。他不喜欢我,也不想和我做朋友”——有些人会有这样的心理事实。
“估计他很忙,暂时无法回复我”——这是另一个心理事实。
再举个例子。
我看见一个年轻的女人在街上开着一辆豪华车。
在某些人眼里,这个女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俘虏。
在别人眼里,这个女人一定很有能力。我很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同样的客观事实,在不同的人眼里,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事实。
我们常说,读者一千,哈姆雷特就一千。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他们认为只有一个事实,他们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事实,别人看到的应该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甚至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心理学上的事实:
我是这么想的,其他人也应该这么想——因为事情就是这样!
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你就错了!我是对的——因为我的观点代表了事实!
可以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痛苦、愤怒、纠结、委屈、冲突,大部分都来自于此——把我们的心理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
没有意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心理事实。
文章开头的母子,她的心理事实是:
我喜欢大宝和鲍尔。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会不爱大宝呢?
妈妈想,这么简单的事实,你一定要说吗?大宝怎么可能不明白?
大宝的心理事实是:
妈妈只关心弟弟,不管我,她不爱我。大人总说我哥好,我不好。他们都喜欢我哥哥,不再喜欢我了...
你看,妈妈和大宝眼中的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难怪大宝会觉得委屈生气,妈妈也会情绪崩溃!
双方都觉得:你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是这么想的),为什么不去做?
3。还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的一句话吗?
我们去找我妈安慰:“妈,我背疼。”
我妈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发走了:“孩子没腰!”
然而,我们只是感到背痛。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真实的“事实”。
对于母亲来说,孩子没有腰疼是“事实”。
两军对垒,孩子的“事实”被打败是很自然的。我们守口如瓶,封闭自己的感情,压抑自己的委屈。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中这种事情太多了。
因为我相信我的心理事实=客观事实是正确而独特的事实,所以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
【/h/】孩子做不到,孩子就有问题。
如闲逛。
大人已经很着急了,孩子却在磨蹭,没时间。
【/h/】快点,我这么着急,你还在磨蹭,故意反对我/根本不理解我——这是成年人的心理事实。
为什么大人总是这么着急?我还想玩一会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这是孩子的心理事实。
如何处理两个不相容的心理事实?-吼
喜欢写作业。
【/h/】写作业的时候要认真注意,最好做好。你最好主动要求多锻炼——成年人的心理事实。
我不会写/出错。我妈会吼我。写作业让我感到害怕。我想玩橡皮,想点好玩的——这是孩子的心理事实。
如何让孩子的行为符合我们的心理事实?-盯着看,大喊大叫,玩。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心理事实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不同的反应真的会让我们得到与心理事实相匹配的结果——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h/】我们觉得大宝不好,总是批评惩罚他。时间久了,大宝真的变得固执起来,对大人总是对的,对弟弟也是恨之入骨。
我们觉得大宝很善良。他只是想让妈妈给他更多的爱和关注。我们会满足他的需求。时间长了,他真的会变得友好,懂事,阳光。
4。近年来,一直有儿童跳楼自杀的新闻。悲剧发生后,父母泪流满面,后悔莫及。
他们认为:他们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严格是为了自己好。为什么孩子听不懂?
然而,在孩子的地方,他感受到的是:处处挨打受辱。
孩子的心理事实是:爸爸妈妈不爱我,我没用,他们很惭愧,他们后悔小时候有我。我一文不值。我最好去死...
如果这些父母早点意识到孩子的想法,很多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1。通过学习认识自己。
面对同样的客观事实,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事实?
【/h/】不同的成长过程、性格、眼界、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事实。
也是半杯水。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担心“只有”半杯水,而内心充实的人会庆幸“还有”半杯水。
【/h/】认知水平高的人看待问题会更灵活,更有弹性,善于换位思考,从而看到不同的选择——他们会尽力达到双赢的结果。
认知水平低的人会坚持僵化偏执的思维模式,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进了墙角走不出来——自己吃亏,别人吃亏。
通过学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心理事实。
通过学习,提高认知,认识到自己的心理事实是有限的还是偏执的。
了解自己,身边的人也会受益。
2。通过学习了解孩子。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认为的事实行事。
【/h/】你觉得大家都爱你,你自然会回馈善意。
【/h/】你以为所有人都讨厌你,你自然会防守和进攻。
孩子也一样。
所以,当你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疯狂和崩溃时,冷静下来,问自己这些问题:
孩子的行为背后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事实?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事实?
他的心理事实和我的有什么区别?
我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心理事实更加客观一致?
【/h/】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认知,把这些问题想清楚。
3。努力做到这八个字:意识,表达,倾听,沟通。
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心理事实,
表达你的感受,
倾听孩子的感受。
【/h/】沟通彼此的感受,让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真实。
在事实层面上,人的观点和行为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个人持有的事实也不一样,但在感受层面上,我们都是有联系的,这是我们相互理解的纽带。
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不习惯表达感受,不善于倾听对方行动背后的声音,即使我们是父母——在这一点上,孩子就是我们的天使,他在提醒我们,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
4。最后,警惕两个字:必须和应该。
当这两个词总是出现在你的话语和内心独白中时,你要警惕。
你需要问自己:
我认为“必须”和“应该”真的是“必须”和“应该”吗?
这是客观事实还是我的心理事实?
【/h/】我的心理事实是否绝对正确且唯一正确?
有没有可能别人的心理事实也是合理的?
有没有可能事情不能像我想的那样“必须”或者“应该”?
试试。减少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会让你的痛苦和纠结减少很多。
【/h/】你会发现你对世界的看法变了,内心变得平和甚至慈悲。
标题:(教育问答)孩子总会让我情绪失控,其实我也想这样的!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