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养孩子是一件有趣又困难的事情。但是,当育儿原则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顺利的长大。如果原则不一致,不仅抚养孩子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更严重的后果是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个吃糖的小例子。大多数孩子喜欢吃糖(有很多例外,孩子很少吃糖,你可以处理其他事情)。养就这一件事会让很多父母头疼。尤其是家庭规则不一致的时候,孩子会面临很多情况:
妈妈说每天只能吃一颗糖;但是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多买多吃。
爸爸说他每天只能吃两块糖;但是爸爸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就没有糖吃了。
奶奶说你爱吃多少吃多少。但是爸爸妈妈出来当家,奶奶的话就不管用了。
【/h/】家庭教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矛盾,但经常存在的逻辑是:给孩子糖吃的时候,是为了让孩子开心,满足孩子,爱孩子;孩子不给糖,是为了保护牙齿,保护身体,培养自制力,让孩子有规矩。总之就是管教孩子。
可惜,这是成年人的逻辑,无论如何都可以说得过去。但说到孩子,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他会想:你今天能吃糖吗?你能吃多少?孩子会有明确的判断吗?当然不是。因为环境太复杂,爱自己、自律的人很多,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心情下有不同的要求。甚至同一个家庭也可能飘忽不定,反复无常。
最后,孩子只能听从内心的欲望。当他们想吃饭时,他们会和家人一起申请。运气好的时候,就满足了;运气不好的时候,被家人嫌弃后,很可能会持之以恒,疯狂地磨人吃糖:这个家不行,再碰碰运气,求另一个家;如果你此刻不同意,请稍后再试。孩子之所以能表现得如此“坚定不移、固执己见、难以说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吃糖有什么明确的规则。所以就像买彩票一样,抱着碰运气的心态继续尝试,因为也许一次就成功了!
【/h/】所以,在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内心是慌乱的: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行为是困难的;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到的,是父母教养的混乱。
就像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没有任何提示,没有任何logo,没有任何解释。就像无头苍蝇借助随机碰撞。这种混乱的行为完全是因为环境中缺乏明确的制度、原则和标志。
这种混沌状态在很多年前的心理学实验中就有解释。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利用科学实验研究学习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系理论。
主题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在笼子里,然后把猫能看到的鱼、肉和其他食物放在笼子外面。笼子里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一踩笼子里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吃东西。猫刚开始被放进去后,在笼子里跳上跳下,不小心碰到了器官,自然就出来吃东西了。桑代克记录了猫逃出笼子的时间,然后把它放进去再试一次。桑代克仔细记录了猫逃出笼子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的增加,猫从笼子里逃出来的时间在减少。最后猫几乎一放进笼子就启动了机制,也就是猫学会了打开门闩。研究者认为,动物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最终形成正确的反应。虽然人们对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给予了一些反馈,但他的理论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研究表明,当条件规则清晰时,个人更容易掌握规则,表现出越来越好的学习效果。
【/h/】虽然人类的学习更加复杂,但是和小动物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如果生活经验让孩子明白,整个家庭,无论母亲、父亲、祖母,都不能靠自己的心情,坚持统一的规则,比如‘每天只允许吃一颗糖’,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在家吃糖的规则,享受了一颗后,就不会想得到第二颗了。这就是规则学习。孩子要糖果的时间自然会少一些。
【/h/】不同于桑代克的实验条件,在很多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的规律可寻,人类的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按下开关获得自由和食物”的一一对应。当环境中没有规则可寻时,个体的试错次数会增加很多。尤其是聪明的人类儿童,他们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和“钻空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想法,他们会不断尝试,不断犯错,直到满足为止。
在孩子的生活中,吃糖只是一件小事。多吃一块,少吃一块,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如果家庭中有很多不一样的规矩,无论大事小事,必然会给教养带来更多的麻烦,给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惑。越是关键的育儿问题,家长就越应该坚持一贯的育儿原则,以保证孩子良好行为的塑造和培养。
标题:(教育问答)家庭教养原则不一致的后果是什么?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