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孩子有效沟通吗?如果孩子发脾气,你会怎么办?父母的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孩子发脾气,妈妈一个动作就能搞定!
我带着少女般的崇拜仔细看了这个视频。说实话,我不会指望这样的丈夫,这样的父亲在哪里,你能给我打吗?
【/h/】在整个沟通过程中,父亲蹲下身直视女儿,情绪稳定地和她说话。他教女儿如何带着情绪生活,告诉孩子你可以生气,可以发脾气,说“我尊重你,尊重你的感受”,向她确认“无论如何你都是被爱的”。
可以说这个视频完美的向我们展示了“换位思考,接纳孩子”的含义。
【/h/】我们谈了很多关于共情和接纳的问题,但是我发现真正理解的家长并不多。我记得一位母亲曾经问:
【/h/】你教会了我换位思考,接受孩子,我却用在女儿身上,一点用都没有。!她哭了半天停不下来,我都快疯了!
从这个描述来看,她其实是用了一种虚假的共情和接纳。因为如果接纳和共情的目的是为了不哭,那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当你对孩子说:好吧,我知道你生气了,不要难过,不要哭,不要喊...看起来像是感同身受和接纳,其实你是想让孩子迅速从现在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不要给他生气难过生气的机会。然而,孩子只有先有机会体验负面情绪,才能真正与负面情绪和解。
所以,上面视频里爸爸最棒的地方是:
他没有否认,没有停下,没有逃避,而是正视孩子的情绪。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清楚地告诉孩子们:
我知道你生气,你难过,你委屈,你生气。
既然想哭就哭吧。
既然你生气了,就大声说出来。
【/h/】一句话,可以有眼泪,也可以在悲伤中停留一段时间。
无论如何我都会陪着你。
游戏
同理心和接纳当然可以通过游戏很好的表达出来。这个招数很适合小宝宝。
比如下面这个亲子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共情和接纳的示范。
【/h/】一个3岁的男孩,正处于非常暴躁的年纪,只要不满足,各种情绪都会失控。这一天,爸爸妈妈带他出去玩,车还在半路上,他突然情绪激动,坚持要他的装甲战士,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不可能掉头回去,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妈妈尽量讲道理,尽量把注意力从手边能找到的其他好玩的事情上转移开。孩子甚至越来越凶。
这时,我妈突然灵机一动,说:嘘,你的装甲战士好像听到你很想他,就朝我们飞过来了!
【/h/】之后,小家伙还在抽泣,但是他的小脑袋忍不住转过来了。我看到我妈模仿着战士的样子,假装是儿子的玩具,用一种搞笑的声音拥抱着儿子:小主人,我是个穿盔甲的战士,不要难过,我是来陪你的!
小男孩居然破涕为笑。
妈妈以前很努力地和孩子讲道理,试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为什么没用?因为孩子想要铠甲勇士,母亲也看到了孩子的急迫,却试图通过切断孩子的思想,让孩子远离“思考”。孩子会明显感觉到:“妈妈根本不认识我。别理我,我太想要我的玩具了。”这种感觉会把孩子推向更加无助和愤怒的情绪,自然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那为什么我妈用的这个游戏有用?因为是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和接受。
【/h/】有人问,一个小游戏能这么轻易糊弄孩子吗?
当然不是。
中国有句成语叫“望梅止渴”。“梅”其实是一种情况。在这种独特的情况下,人的身体和情绪会悄悄地发生变化,身心压力也会得到缓解。这个游戏也是一样的原理。
孩子会自发想象。他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想象力会缓冲他们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想象可以安抚他的紧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的需求。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得到了妥善的照顾。
所以,是否去那个玩具,那个洋娃娃,那个盔甲战士,那个美味的食物...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拥抱
也有很多时候语言甚至游戏都很难用。比如孩子情绪爆发了,还在公共场合。
许多父母也许能够在家里应付他们的孩子。当他们在公共场所遇到他们的孩子时,他们感到担心。原因是我们生活的社会规范对父母和孩子都有要求。如果孩子发脾气,家长很容易觉得他“没面子”,于是会顺应外界的要求“提出”,找个时间急着训斥甚至责骂孩子。
我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商场玩,因为我没给他多买几个玩具,他就开始发脾气,当场就像是在扔东西。
【/h/】我其实和他约好了,走之前最多买一个玩具,他也答应了。所以,我没有妥协。然而看到周围的行人时不时的盯着我看,我的额头开始冒汗。
这时,我紧紧地抱住了他。约束自己的孩子,不在公共场所失去最低标准,是我的责任。
【/h/】当时他4岁,胳膊腿都很强壮,我就全力抱住他,确保他的手抓不住我,脚踢不动。
【/h/】整个过程中,我虽然很努力,但还是确定自己很冷静,用关心的眼神看着他。这样,一个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愤怒的“控制”和“束缚”,而是在他失控的时候仍然有人“抱着”他。
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他开始放弃挣扎了。于是我的拥抱变得更加柔软和宽松,让他觉得自己并没有被“束缚和惩罚”。
直到他终于冷静下来,我才开始和他讨论他的情绪。
真正管用的是那个拥抱。我需要抱着你,因为我不能在公共场所扔垃圾。因为我理解和接受你的情绪,当我拥抱你的时候,我的情绪是稳定的,我的眼睛是关切的。
【/h/】最后孩子明显觉得我和妈妈是一边的,妈妈关心我,我身边有妈妈。因此,情绪管理变得更加容易。
这是真正的同理心和接纳的秘诀。
标题:(教育问答)孩子发脾气,这位妈妈一个动作就搞定了!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