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的出身家庭都是阳光温暖的。在生活中的一些家庭,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想到和父母“互相感谢,擦肩而过”...

【/h/】相比于在北大杀了母亲的吴,以及最近骗走父亲300万的女儿,王蒙的选择既理智又妥当。不幸的是,孩子和父母形成了扼杀关系,父母往往难以改变,因为他们是关系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作为一个孩子,当你意识到自己改变不了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不被父母伤害,不伤害父母。互相感谢,从此路人。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当然,这个勇敢的“孩子”并不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或者无聊而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知道的是,在受伤发生后,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我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就业(包括深造)和建立亲密关系。特别希望能听到 @李松蔚等专家的意见。”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h/】表姐马上找到了刚刚写完下面这篇文章的李松蔚先生,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h/】李老师温柔的话语充满力量,不仅给了这位北大博士忠告,也给了我们关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的深刻启示。

作者:李松蔚

北大博士12年不回家,写了一万字的信指责父母。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情挺复杂的。部分是因为我受过心理学的训练,完全理解医生的心情。而另一部分,因为我做了家长,我的定位也不能再像当年只是个孩子那么简单了,只要我附和一句“是!他们真的不配做父母。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父亲和儿子打架,现在我是儿子,又是父亲。这些年来,我经常陷入自我纠结。

【/h/】带着这样的纠结,我看完了这封一万字长的信。

【/h/】这位名叫王蒙的医生,详细讲述了自己成长的故事。他试图让父母明白他们“过度控制”的育儿方式给他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h/】在我的心理咨询经历中,经常听到来访者也有同样的怨念。怨恨的核心是父母根本不认为自己错了。我理解孩子的感受,但很容易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我没那么生气,甚至有点同情:“他们不懂这个,好像也可以原谅。」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对于这件事,知乎的网友杰克说得很好:

【/h/】让王蒙担心的不是他现在面临的心理问题——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并且正在努力解决。

他心里抱怨的甚至不是这篇文章里父母所说的伤害——因为那些伤害已经过去了。

【/h/】真正的原因是,到现在为止,我的父母仍然觉得他们所做的事情没有错——这是一个持续性的伤害,现在还在继续。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么你控制生活,要么生活控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你是坐骑还是骑手。

网上的争论也是围绕着这个矛盾展开的。站在孩子一边的人会越来越凶:“我们这么惨,你怎么不承认?”」

如果你站在父母这一边,也可以有相应的反击:“大家不都是这样吗?自己找原因!可以归因于认知差异。

但是这个结论还不够,承受不了12年不回家的强烈仇恨。这件事我也仔细想过,看了网上各种讨论。我想补充几点意见。

从一个比较超然的立场来说,我觉得这个事件反映了一种社会进步。

年轻人更有主动性,可以离家12年。在过去,拥有做出这种选择的权利,独自生活,甚至获得主流舆论的同情,都是不可想象的。

孩子和父母埋藏了这么深的矛盾,忍受了这么多年,当然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但这样表达这种悲剧,总比每年被迫回家,表面微笑好。

所以我称之为进步。个体层面的痛苦,是由于更大的整体转型的酝酿。无论如何,多一个选择总是好的。孟的父母也不是第一个守规矩的。以前没有哪个孩子像王蒙那样“绝对”,因为以前没有这样的条件。

【/h/】如果非要多说一点的话,社会已经逐渐从老年人向年轻人过渡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让我们冒昧地假设它与生产力有关。因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已经掌握在年轻人手中。每到过年,我们带着尽力克制自己的优越感(以及一定程度的急躁)回到家乡,我们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老一辈已经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这是我对这件事的核心结论:时代变了。

【/h/】以前亲子关系断绝的时候,主流观点是孩子不孝:“毕竟是你父母!你终究不能那么做。”现在声音小了很多,说明话语权已经在年轻人这边了,至少在网络上是这样。

但是这里大多数人都不关心这件事。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父母该不该认错?还是孩子过于敏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父母有错吗?怎么了?

你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父母错了,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但是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这件事没有明显的黑白之分。我说的“话语权是站在年轻人这一边的”,我的意思是,对还是错,取决于我们站在谁的一边。

我不认为我对是非没有概念。说实话,看到王蒙父母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很难过。举个例子,我不能同意父母坚持孩子穿什么衣服,比如贬低孩子,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敏感。

【/h/】个人认为是严重错误,我相信作为家长,我也做不到同样的事情。但是让我得出结论,这样做是令人发指的。我也不能这么说。

因为我知道,我也可以伤害孩子。

父母可能会伤害孩子,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些伤害会造成一辈子不可磨灭的痕迹。

【/h/】孩子一碰桌子角就流血,痊愈后可能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对生命的影响是持久的。但回到伤害本身,有不同的性质:有些是故意的,抓住孩子的头砸桌子是毋庸置疑的罪过。但也可能是无意的损失,因为一时的疏忽似乎可以理解。虽然损害也发生了,但仍然存在。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情况,介于有意和无意之间。在孩子眼里,父母不值得原谅,而父母则认为自己只是无知或者惯性,不知道后果的严重。这个时候,断绝关系是否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没那么容易判断。

但无论如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父母都会对孩子产生终身的影响,这是负面的。但是真的很难判断是对是错。就算错了,谁又能说错到什么程度呢?

这种说法肯定是不负责任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判断只能到此为止。说对说错很容易,比如虐待或者抛弃。但他们很多人就像王蒙里的父母,在我看来属于“不太对,但还不足以立法禁止”的灰色地带。

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

所以这个时代有些头疼。很多事情你觉得对我觉得错,然后我们找不到一个公平的裁判,或者裁判给不出统一的结果。所有的态度都是偏见,我们活在自己的偏见里,互相碰撞,争论,决裂,怨恨。

我女儿今年六岁。有时她会生我的气,因为她说了一些假装老了的话。我觉得很好玩,我会把它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情写下来,告诉身边的人。——我以为我说这些话是出于对她的爱。有时她听到很开心,但有时她会生气,觉得我在嘲笑她。不知道规律,好像和她嗜睡有关。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我告诉她,“我没有笑你。」

她更生气了:“你在嘲笑我!」

我说:“我真的不是在笑你!」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困境,类似王蒙和父母的冲突。

我意识到我越是解释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她越是坚持,仿佛在说“我好苦恼,你不负责吗?”!最让她恼火的不是嘲笑,而是我对嘲笑的否定。比如我踩了她的脚,我说:“我不是故意踩你的。”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比痛苦本身更让人恼火。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我对她说:“嗯,这让你不舒服。爸爸知道。」

在过去,甚至是一代人以前,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处理这件事的方式,就是对她说:“大人讲这些很正常,没有嘲笑你!请收起你的blx!」

【/h/】当时,大人是权威,孩子没有权利定义大人的行为。不管疼不疼,成年人说了算。但如前所述,时代变了,话语权转移到了年轻一代。他们的感情成了不可忽视的声音:“不管你说什么,我就是觉得被嘲笑!」

“但是我……”

“别嚣张!我更生气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的作用越来越差。想照顾孩子的感受,只能面对自己的无力感。你不明白是什么,但我会选择承认。

承认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在这件事上,我的女儿孟会不会感到深深的伤害——或者是其他我还没有意识到的事情?有可能。

【/h/】也许她会一辈子记住,20年后她会写一封信,带着血泪诉苦。她会不会十年二十年不回家?

【/h/】如果真是这样,我打着孝顺的旗号也管不了她。我在这篇文章里这样说,如果她看到了,会不会让她很难过或者很生气?可能性不大,但也有可能。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糟糕的父母,但我必须接受人们可能不同意。

【/h/】我只能接受对方的指责,哪怕心里不接受。

我接受的是孩子有自己的感情。认清她的感情真相(即使冒犯了父母的权威)是亲子关系的大势所趋。

我承认我可能会无意中犯错误。

这甚至不是一个错误。

准确的说,“孩子受伤了”和“父母伤害了他”是不一样的。

【/h/】在抱怨一方“受伤”时,另一方可能无意识,甚至可能没有犯错。“父母没有做错什么”和“孩子受伤”是两回事,可以并行存在,没有任何矛盾。你打碎了一个瓷碗,你说,我以为是塑料的,没想到会掉下来。好吧,你没有犯错,但是它受伤了。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有时候想想,这真的是世界上距离最近,距离最远的差距。两个人的主观观点不可能真的重合。那些说“一碗不要那么脆”的声音当然是不合理的。但说“你知道它会碎的,为什么要扔?”但是谁知道呢?

你没有错,但是我受伤了。

如果有什么结论,这就是我的结论。

这个结论怎么用?对我来说,作为父母,我承认我可能会伤害我的孩子。

【/h/】孩子的感受没有错,我也没有错,这样,面对孩子的抱怨,你可以更有同理心,说一句“我不是有意伤害你,是真的,我也理解你被伤害的感受。」

孩子也可以说“你不是故意的,我受伤了是真的。」

分开两个人的感情。我有这种感觉,你也有这种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偏见里,谁也没有错。

这大概是关心父母权威的一种表现吧。-他们不会坚持说“我没有错!”!所以你没有受伤!你感到受伤是真的。我觉得我是对的,是真的。不是和解,但可以同时存在。我理解你的想法,我想让你知道我的想法。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看到不同的感觉。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可能。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交流。

【/h/】我觉得,如果你早点承认的话,可能你的孩子和父母12年都见不到面了。但我不知道,毕竟没有人能预知孩子们的感受。但是,如果我是王蒙的父母,我会对孩子说:“我想你。我知道你很生我的气。我只是觉得我想你。」

(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标题:(教育问答)和父母,能否“彼此谢过,从此路人”?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