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不再相信“棍棒下孝子”的父母会说“不要打”,但你知道吗?有些情况下,孩子还是要打车。
【/h/】前段时间同事提醒我写一篇关于父母是否可以打孩子的文章,告诉大家打孩子可能会造成什么伤害。
然后,我觉得很尴尬。
【/h/】因为,以我超级好的脾气,女儿不听话的时候我也会出手。
比如我女儿3岁的时候,她用湿手拿起接线板玩得很开心。在哄、劝、讲道理都无效的时候,我拿起尺子拍了一下她的小手。
【/h/】说实话并不代表学了一点心理学就能成为一个佛妈。
作为肉身的胎儿,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只是比我们的感官跑得快。当我们的愤怒真的来临时,恐怕我们会怦然心动。如果我们想阻止它,我们真的做不到。
【/h/】虽然打孩子很少见,但是打完孩子你会后悔的。于是,让孩子们一边回房间玩玩具,一边琢磨着怎么缓和气氛。
【/h/】没多久女儿就出来跟我说妞妞(娃娃)太老了,周五之前一定要买个新娃娃。
【/h/】当我说出这些经历的时候,我有一种预感,我会被一大群人喷。因为太多的父母认为打孩子是坏妈妈,打孩子会给孩子留下终身的阴影,让孩子陷入自卑。
【/h/】然而看到女儿表现的若无其事,我甚至傻笑着让我少吃两碗饭减肥。
嗯,我再想想,嗯?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吗?
当然,我不是在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找借口,也不是说打孩子是正确的。
我想说的是,作为不完美的父母,我们可以做到,但也没那么不可思议。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描述了这样一件事:
女儿2岁左右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有一天她摇摇晃晃地走到外面的马路上,那里有车,很危险。
保罗把她带回来,她又跑出去了。她没有意识到危险,反而觉得有意思——我跑了,爸爸把她带回来,我又跑了。
【/h/】几次之后,保罗意识到这样不行,他自己也真的很烦。他无法理解原因,也无法阻止。
所以,他最后一次把女儿抓回来的时候,在她屁股上拍了两下。奏效了,孩子再也没有在路上跑了。
什么?就连上个世纪100强心理学家之一的保罗,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打孩子?!
保罗的故事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虐待狂。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他在处理一些孩子的特殊情况时选择这样做。
爱“打”孩子的心理学家把打孩子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体罚:
这是父母对具体不良行为的反应。大多数时候,父母会提前和孩子讨论规则。当一个孩子做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时,他/她可以预见体罚的到来。
另一个是身体虐待:
虐待在大多数时候都超出了孩子的预料。一般来说,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父母打。父母之前没有和孩子达成任何规则。孩子不知道父母在什么情况下会打孩子,孩子也不知道他/她做了什么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虽然体罚和身体虐待是父母对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但由于目的和手段的不同,它们的效果也不同。
判断体罚虐待最重要的标志是惩罚是父母自身的不良情绪造成的还是更好的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父母用体罚来帮助和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做什么是安全正确的。同时,体罚需要适度,体罚的核心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h/】至于身体虐待,父母的主要目的是泄愤,用“打”告诉孩子:我比你强,我对你有控制权,你需要服从我。一般来说,父母对外界越感到无力和愤怒,他们的身体虐待就会越严重。
【/h/】有效体罚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发泄父母的愤怒,而是让孩子知道错误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办。
被暴力虐待的孩子只会对父母产生恐惧。他们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愤怒,甚至想不起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比普通孩子更不容易相信别人,更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打孩子从来都不是鉴别我们是不是好父母的标准。暴力和虐待从来不仅仅是身体上的。
真正可怕的是,当我们开始男单女单,最后发展成混双的时候,只记得自己满腔的怒火,却忘了考虑孩子是否真的懂。 通过打孩子,我们发泄生活中的不快,让孩子失去被爱的感觉。
任何时候,不打孩子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但是,如果父母害怕打骂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过度杀戮可能会带来更可怕的后果。
记得去年秋天,我在微信后台收到一位家长的帮助:
幼儿园老师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打孩子。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不停地发脾气,无理取闹。
她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没有成功。
所以她忍耐到了极限。她没有打孩子,而是整天对孩子完全不理不睬。
晚上九点,躺在床上的儿子开始哭了。他说:妈妈,你怎么不跟我说话?你能不能别跟我说话了? 我儿子的委屈和恐惧比他父母打他还要严重...
不理他,让他留下来反思,其实是美国早年流行的一种育儿方式(这种方式也被国内很多蒙特梭利幼儿园继承和滥用)
美国幼儿园有一个特殊的外出时间,一些专家甚至建议孩子们应该设立一个特殊的空房间,用于平静和自省。
但是,近年来,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似乎没有效果。
在长期的忽视中,一些孩子感到被遗弃,甚至受到不同对待的羞辱,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不理你,放过你”看似比动手更好的选择,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尺度,对孩子是有伤害的。甚至,这种方式发展成“冷暴力”的时候,比打孩子更让我们害怕。
冷暴力就是断绝关系,没有语言和肢体接触,拒绝一切形式的交流。
冷暴力与其说是让孩子反思自己,不如说是向恐惧屈服,主动向父母投降。
当父母使用冷暴力时,它传达给孩子的态度是绝对的。
冷暴力给孩子的信息是绝望:你不再需要我付出时间和精力,我正在放弃你。
【/h/】相比之下,这种方式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身体虐待有什么区别?
在当今社会,养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总是寻找证据和标准来证明自己是“合格的母亲”和“合格的父亲”。
然而现实中的生活总是比书上的话复杂,总有我们做不到的地方。如果非要在冷暴力和体罚之间做出选择,那么这样做或许会让孩子觉得我父母有体温。
【/h/】当我们第一次做父母的时候,总有自己的认知边界和能力边界。怎样才能完美的处理好一切?
如果有一天你犯了和保罗一样的错误,你要注意以下几点:
1)除了冷暴力和打孩子,总还有其他选择。
【/h/】2)打孩子是因为具体的事情和行为,而不是为了发泄父母的情绪。不要把体罚变成身体虐待。
【/h/】3)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不良影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h/】4)如果一定有的话,检验打孩子是否“正确有效”的标准是问孩子,你知道今天的问题是什么吗?你知道以后怎么办吗?
5) 打完之后,你还是要明白,打孩子是沟通失败的结果。或许再努力一点,还是能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玩了这一次,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种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
【/h/】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经常玩命的父母,他们的行为是身体虐待,与没有一分钱的体罚无关。他们的问题不能通过呼吁“打孩子是不对的,打孩子会留下心理创伤”来解决。
【/h/】其实虐待别人的人会被压抑的愤怒填满。如果他们想停止暴力,他们必须解决创伤的影响,他们只能依靠专业的心理学家。
是的,打孩子是无能的表现。
然而,我们出生时并不完美。接受不完美,继续前进,犯错,改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告诉自己,不要因为孩子偶尔的行为,就给孩子贴上“坏孩子”、“不听话”、“懒”的标签。
那么,我们能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要因为偶然的行为而给自己贴上“不负责任”、“失败”、“无法沟通”、“不爱孩子”的标签?
【/h/】与其做一个完美的父母,不犯错,永远高人一等,不如做一个真实的,有趣的,有各种缺点的父母。
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作为父母,你有犯错的机会,也有学习和改正的机会。
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真实有趣的爸爸妈妈,不要被负面标签困住。
标题:(教育问答)要不要打孩子?这种情况下当然要!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