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我们总是看到别人家孩子的闪光点,但看到自己家孩子的缺点时,往往会把别人家孩子的闪光点和自己家孩子的缺点相比较。你知道会发生什么吗?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橘子和奶奶视频聊天。隔着屏幕,橘子给奶奶看他们学的京剧健身操,然后她说:“你跳得这么好,你妈就不会……”

我在旁边做家务,一句话也没说就听着。

过了一会,橘子给奶奶看什么动作,奶奶说:“太好了,你妈妈不能这样。”

【/h/】我忍不住凑过来说:“你说你的时候怎么总是说我?”

很小的事情,但是奶奶的这两句话让我心里一动,想了很久。

很多时候看到爷爷奶奶和橘子相处,就像“考古”。从他们对待橙子的方式中,我隐约能找到一些当年自己成长的痕迹,猜猜当年他们是怎么教育我的。

总的来说,我的父母给了我一个轻松的教育。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被骂过,也没有被打过。我很感激父母给了我一个轻松、民主、尊重的环境,让我健康成长——他们已经尽力了。

当然,作为社会中的人,他们无法回避自己这一代人的局限和崇尚集体的时代。

例如,比较。

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我和隔壁的孩子,和同事的孩子,和学习,和家务,和生活,和性格开朗的人比较。

当然,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比较,只是在闲聊中提到:谁的孩子是谁的。

说话者是无意的,但听者是有意的。慢慢的,我就会明白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会努力做的比那些孩子更好。

只是我不能总是在比较中占上风。

在某些方面,我做的比别人好。比如我读书的时候,觉得挺骄傲的,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在某些方面,我不如别人,比如我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自我感觉不好。

这种比较的一个后果就是我变得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感来自比较-

当我比别人优秀的时候,我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如果我不如别人,我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不配对我好。

更重要的是,优越感其实是虚假的,脆弱的。只要我换一个更强的比较对象,我就会立刻从自满变成自卑。

【/h/】如果不学心理学,没有自我意识,恐怕一辈子都找不到比较心。

【/h/】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心里总是有一个平衡点,我总是把自己放在这个平衡点上和别人比较。

【/h/】遇到一个人,我会忍不住权衡立场、经历、性格等等。

【/h/】如果你觉得自己心理上高人一等,你就轻松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如对方,处于劣势,你会克制很多,总担心对方看到你的“不好”。

表面上别人根本看不到什么,但只有自己最了解这些内心的戏。

自我满足和自卑每天像跷跷板一样上下翻腾,真的很累。

我记得,几年前,我和几个女朋友一起吃饭。

【/h/】聊天的时候,我一半是礼貌,一半是真心的夸朋友:“你做的很棒。”这话说了好几遍(我没意识到),一个女朋友对我说:“为什么总觉得别人很好,你也很好!”

当时我愣了一下,很认真的想:“我没事吧?我觉得我做的不好!”

【/h/】后来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通过和自己的比较,看到了别人的好。所以,别人好,说明自己不够好。

这种不信任根深蒂固,无处不在,即使面对几岁的孩子也是如此。

【/h/】直到外婆和橙子聊天后,我才发现,我夸橙子的时候,最后总是会带一句类似的话:你比我强。

比如:“哇,你折的纸飞机太棒了,我做不到。”

“你是怎么做到的?没想到。”

橘子做得很好。我可以直接表扬他。为什么总是加这么一句话?

我看到了自己的攀比之心,也看到了自己的低价值感——忍不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h/】几年前,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模式后,开始有意识的感知。当我有了攀比之心,我会提醒自己:“哎!你又在比较了。”

【/h/】这个模式伴随了我几十年,根深蒂固。很多时候,即使意识到了,也控制不住自己。潜意识比较几乎成了自动反应。

你知道不好,你不应该做,你就是做不到。

那种感觉很让人沮丧。

【/h/】然而,对比的心却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坚持觉知而一点点褪去。

现在,我变得好多了。我越来越有一种慢慢活下去的感觉。

活着就是不要那么在意外在的标准,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心里有把握,知道自己的好与缺点,接受好与坏——这就是我。

我的好,我会继续发扬。

【/h/】我承认自己的弱点,但我会尽我所能去改进,那也没问题。

【/h/】如果和自己达成和解,不拧心会顺利很多。

【/h/】另外,我发现人是没法比的。你在这方面很好,他在那方面也很好。怎么可能有准确的对比?

【/h/】更何况所谓的好与坏,这个标准从何而来?仔细想想,这些标准往往来自主流价值观,甚至来自一些假设和偏见。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好,那个不好呢?

【/h/】这几年慢慢发现,每个人都有荣耀和无奈。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白,只有各种深浅不一的灰色。所谓的好与坏是混在一起的。

我开始学会欣赏一个人的闪光,理解一个人的无奈。我修行不是为了评价一个人,而是看他有没有这样那样的品质。

欣赏的出发点是:我很好,你也很好。

慈悲的出发点是:我知道我的不容易,我看到你的不容易,大家都不容易。

【/h/】当我停止比较的时候,我就释然了。我不把自己束缚在一种对立竞争的关系中,不被别人的眼光或者自己的攀比心绑架。

【/h/】我擅长自己,我知道自己很好,很有价值——我只知道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证明,不需要通过比别人强来证明。

一旦有心证明,还是不相信自己是好的。

【/h/】当然我没有完全意识到,根本没法不做比较。

【/h/】马克思很早以前就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生到死都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完全没有比较就很难做到。

【/h/】能和自己比,比自己过去做的更好,很好。

更重要的是,当我确认自己有价值的时候,对我来说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比较就是大家挤在一条跑道上,谁先到终点线谁就赢。

然而,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跑道,也不是只有一个输赢标准。

生活是一次旅行。有的人爬山,有的人涉水,有的人穿越森林,道路不同,沿途的风景和沿途的收获也不同。怎么做什么?

当你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比较对你来说就失去了意义。你突然觉得互相攀比很无聊。

比较意味着评价,意味着竞争,把对方当成对立面。

比较也说明你不自信。你自我感觉不好,所以你会在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价值。这个“其他”不是固定的。你觉得自己是好是坏,随着别人的改变而改变。你对自己缺乏持续的价值感。

毕竟你不自信。

我花了几十年才看清这个模式,慢慢摆脱。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走同样的路。

我告诉橘子:你是你,别人是别人,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不应该和别人比。

我想橘子明白我的意思。最起码,他种下了一颗没有比较没有判断的种子。

有时候为了激励他,大人会说:“看看谁,一顿饭能吃二十个饺子。”

有时候,我们会在情绪中脱口而出:“你看谁家的孩子跟你一样?”

橘子会说:“我是我,他是他,我不跟别人比。”

我很高兴橘子回答了。

凌翔,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出版者,9岁孩子的母亲。关注孩子的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己的成长。

标题:(教育问答)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