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罚是父母与子女相处的两大法宝。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两种方法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完全是按照本能来应用的。比如,孩子学会穿衣打扮,摸到东西,知道捡起来,习惯性地给予表扬或奖励;不听话,考试成绩差的孩子会板着脸生气。

【/h/】这种不注重方式的奖惩,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些效果,比如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但长期来看,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先来看看对孩子的奖励。有人认为多鼓励孩子有利于心理健康。父母在做对一件事后说“你很棒”可能会给孩子暂时的满足感,但是当鼓励的声音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还愿意把事情做好吗?

另外,一些外在的物质奖励也是有利有弊的。为了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们和他们约定“我给你20块钱读一本书”。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拿书更快,但读书的初衷是零花钱。这是我们希望孩子养成的阅读习惯吗?

而惩罚的效果是治标不治本。惩罚的本质是强制服从,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受到“不给糖果吃”、“打你一顿”威胁的孩子,可能会马上停止哭闹,听话;考试成绩差被训斥后,孩子脸上露出愧疚和自责,说要改正……但是后续效果如何?不听话的孩子下次还会哭着要糖果,成绩不好的孩子会因为生气把压力转移到大人身上,不知道怎么改正。

(教育问答)教育孩子的这两大法宝,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个场景:

孩子坐在操场的小火车上,不肯下来。母亲见天快黑了,急着回家,就和孩子商量。

“如果你下来了,那我就奖励你一张贴纸,好吗?”孩子玩的开心不想。

“如果你不下来,那我就不给你冰淇淋。”孩子板着脸看了母亲一眼,委屈地哭了起来。

于是母亲变得更不耐烦了,孩子哭得更大声了...在斥责的同时,她提高了奖励,最后孩子终于让步回家了。但是一路上,我妈很生气,孩子还是不满意。

奖罚在这个案子里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孩子们没有学会为什么他们应该服从。如何配合?什么是对的?

让我们看看这个场景中的另一个解决方案:

“妈妈知道你喜欢玩小火车,妈妈让你回家你就生气...但是天快黑了,路也不容易走。你能先帮妈妈回家吗?明天再来玩吧?”孩子看着母亲,感到委屈和犹豫。这时,妈妈趁机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温柔的语气哄着。孩子还是会不满意,但母亲的情感不满会逐渐淡化,恢复。当两人最终回家时,孩子们会记得他们在帮助和合作。

(教育问答)教育孩子的这两大法宝,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h/】可见,用贴纸和小红花操纵孩子不是基本的教育策略,不能养成积极的行为模式;以威胁、谩骂等方式进行惩罚的效果只是为了制止行为,而不是为了正确规范行为。作为家长,从技术角度来说,在应用奖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方法。

(教育问答)教育孩子的这两大法宝,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明确赏罚的目的

【/h/】奖励能否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惩罚除了及时制止之外,是否会有更长远的效果?明确目的后,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一起使用。比如有的孩子“软吃,不硬吃”,可以适当减轻惩罚,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问答)教育孩子的这两大法宝,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其次,奖励不应该太频繁

【/h/】过度奖励对孩子不好,间歇性奖励模式更有助于延缓满足感,培养长期习惯。但每一次奖励都必须是及时的,这样更便于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为与良好行为之间的联系。另外,物质奖励要注意把这种外在的力量转化为内在的力量,比如在最初的刺激后逐渐减少频率和数量,直到孩子适应了没有奖励的独立尝试。

(教育问答)教育孩子的这两大法宝,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最后,惩罚必须让孩子明白原因

【/h/】惩罚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原因,否则惩罚只是父母发泄的手段,情绪表达一般作用不大,会给孩子留下父母“喜怒无常”的印象。

标题:(教育问答)教育孩子的这两大法宝,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