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可以对孩子说“我来了”吗?你经常对你的孩子说“我会的”吗?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我来了”将是孩子成长的最大绊脚石。
父母的细微变化
你可以重塑孩子的性格
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
我正在一家咖啡馆和朋友聊天,这时一个带着孙子的老人走了过来。他孙子大概四五岁。
我没注意他们,和朋友聊天。我听到邻桌的小男孩提高嗓门说:“我自己来!”
我观察了一会儿。原来老人刚刚给孙子买了一套迷你马赛克块。看盒子的图片,应该能组装一个小坦克。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包玩耍,而老人则继续引导孩子们:
你应该首先对不同颜色的积木进行分类...哦,不,让我来帮你...看图片,应该是这个...
是小孩在玩还是老人在玩?难怪孩子们不高兴,因为老人如此渴望帮助。
【/h/】然而这样的父母也不少。
【/h/】我和朋友经常抱怨我们的孩子玩玩具会不耐烦,比如积木做不好会推开,拼图玩不好会等等。
玩稍微有挑战性的玩具没耐心,做日常的事情也没耐心。
【/h/】比如扣两次就放弃了,拿勺子吃的不好就生气扔菜,有的连书都翻不好就不耐烦了,那就把书扔了玩别的吧...
这些场景熟悉吗?那你可能更熟悉下一个场景:
孩子拧不开瓶盖。大人说“我来”,然后接过来轻松拧开递给孩子;
这孩子刚买了个新玩具,一时不知道怎么玩。大人说“我来了”,马上演示了每一个功能;
孩子扣不上扣子,大人不耐烦的说“我来”,于是他把孩子接过来三遍,除以五,然后扣上...
我来了这几个字真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绊脚石!
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我不能对孩子说这三个字。
【/h/】女儿蘑菇刚学会穿鞋的时候,大概一岁七八个月。
【/h/】当时女儿对穿鞋特别热情,出门都要穿。
【/h/】虽然在我看来带纽扣的童鞋简直太好穿了,但是十分钟后她就穿不好了。
【/h/】这时候我很着急(虽然不总是很着急),嘴里说着“算了,我来吧”,赶紧帮女儿穿鞋出去了。
【/h/】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出门的时候,蘑菇会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等我穿鞋,我干脆不试了。
然后我意识到我的“热心帮助”彻底抹杀了蘑菇们学习穿鞋的热情。
但是孩子做事情的敏感期就是那一段时间。如果父母没有抓住机会,错过了这一刻,这个技能可能要拖很久才能学会。
最典型的就是学会吃。
【/h/】和各种亲戚朋友吃饭的时候,发现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孩子。我两三岁的时候,还是很自然的让大人喂。家长也一边喂一边抱怨:
“你女儿吃的特别好,我家不肯自己吃,只好自己喂。”
那是肯定的。孩子拿勺子给嘴里送食物的敏感期,在1岁之前就开始了。
【/h/】如果强行剥夺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当这种“热情”结束后,孩子会认为吃饭应该由大人来喂,自己没有能力做好。
当你两三岁的时候,你一直在“教”你的孩子“你应该自己吃饭”。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用更多的耐心,等孩子有兴趣再自己吃饭。
【/h/】也许你会说孩子两岁不能吃东西,但三四岁总会吃。孩子三岁玩不好拼图,四五岁还能一直玩拼图吗?
没错,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学到所有的技能,但我们想要的只是孩子可以自己走路、吃饭、穿衣和玩玩具。
当然不是。
如果孩子们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做某事,他们就会建立自信。
每多克服一个困难,孩子就会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多一点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耐心。
这对塑造孩子的性格很重要。
这个时候,如果大人从“结果”上帮助孩子——直接帮助孩子完成这件事,无异于扼杀孩子探索的心理需求,残忍地夺走孩子的一次“成功经验”。
【/h/】在孩子眼里,刚学步的时候,大人什么也不说就走了,相当于说了一句“你走不好”;
【/h/】他们牙牙学语的时候,你急于纠正他们的发音,相当于说“你错了”;
【/h/】当他们试图自己穿衣、洗手的时候,你冲过去帮他们做好,相当于说“不行”。
这个时候,孩子感觉不到你在帮他们,反而觉得大人对他们充满了不信任。
成年人的这种做法将对儿童产生若干负面影响:
孩子慢慢停止探索,靠自己的心,懒于思考,遇到困难不知所措;
孩子变得缺乏自信,与人交往总是畏首畏尾,更不用说大方地与陌生人交流;
如果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他们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发脾气——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耐心。
所以,当孩子长大后,成年人就像袖手旁观一样,根本不帮助他们?
当然不是,我们要帮助,但是我们是在帮助“过程中”的孩子。
自从意识到不应该用“结果”来帮女儿穿鞋,我就特别注意帮蘑菇的方式——只教方法,不帮结果。
孩子到了两岁,独立意识开始变得超级强,无论做什么都喊“我来了”。
这个阶段,女儿会要求自己穿衣服,洗手,做奶粉,上厕所...
这真让老母亲头疼。
【/h/】要知道,笨手笨脚的小家伙洗手可能会把袖子全弄湿,还会有小洪水。如果他冲奶粉,可能有一半撒在外面。如果他穿着自己的衣服,他可能还在和自己的裤子搏斗十分钟。
但是我还是尽量不去扼杀女儿“自己来”的热情-
【/h/】女儿想自己吃饭,我给她戴上围兜,我就不管她了。
当我看到她成功地喂了自己一口两口的时候,我会真诚地鼓励她继续。
这件事一定要克服父母的心魔——害怕我们的孩子吃不饱,吃不上冷饭,我们的孩子就不会那么脆弱。
【/h/】比起吃一顿冷饭,一餐饭后吃不饱,我觉得一次又一次抹杀孩子探索学习的热情更让人心疼。
我女儿想自己穿衣服。我会用“慢动作”和简单的语言向她展示我的穿着,然后鼓励她自己试试。如果她想自己来,我就不急了。她会先找我帮忙,我才能帮她一点;
【/h/】过了半个多月,有一天午睡之后,她突然开门跑了出去。她兴奋地对我说:“妈妈,你看!我自己穿上衣服、裤子和袜子。你以为我不坚强?”
那天中午,她穿着睡袋和纸尿裤。她需要脱下睡袋和尿布,然后穿上内衣和家居服。那一刻,老母亲泪流满面。
女儿想自己洗手,包括搬到小板凳上,拿洗手液,卷起袖子,打开水龙头,洗手,关水擦干手。
当我发现她有这种强烈的欲望时,我就不再“为她做”。
【/h/】我会完整的示范和讲解如何清洁我的小手。
从那以后,我就站在她身后看着。即使她没有完全冲完泡泡,弄得地板上到处都是水,我也会给予肯定,而不是马上帮她“返工”,或者抱怨她把地板弄湿了。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这样做,我会否定她的“成就”,挫伤她下次自己来的热情。如果没有下次,我该如何进步?
那么,孩子一遇到困难就生气或者哭怎么办?
父母应该做两件事:
首先要立即停止对孩子不必要的帮助,仔细观察孩子目前的热情在哪里。
【/h/】无论是想自己吃饭还是自己洗澡,自己洗碗,还是只是被一个玩具迷住,总能找到切入点,让孩子在这件事上找到自信。
然而,一个孩子的性格是培养了很多天的。如果他想改变,他一次只需要一件事——晚开始总比不开始好。
第二,父母要调整心态,允许孩子犯错。
以一个小孩打破杯子为例。不要生气地责备孩子,赶紧把碎片扫走。
【/h/】不如先静下心来,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打碎杯子的原因,然后让孩子一起收拾。也许,顺便可以了解一下杯子的材质特点!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立而有激情的人,有远大的志向,每天接受教育。
【/h/】其实有时候,父母的一点点改变,都可以重塑孩子的性格,甚至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h/】不如从今天开始尝试,永远不要对孩子说“我来”。
标题:(教育问答)“我来吧”这三个字是孩子成长最大的绊脚石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