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商场看到一个小男孩。他在玩偶机前抓住了玩偶,却抓不到。然后他就发脾气哭了,不肯走。
抓娃娃是技术活,是概率事件。
妈妈只好答应下楼去超市给他买一样的。
【/h/】3岁以上的孩子很懂事,明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所以他还是哭着说:不,楼下没有超市。
妈妈不得不采取第二个大技巧——转移注意力。妈妈给你买辆车怎么样?
看来车子的诱惑够大了。这孩子不再捣乱,和他母亲一起走了。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得到的尊重太少,那么我们的下一代人得到的尊重就太多了。
我们宁愿转移注意力,做出虚假承诺,粉饰太平,也不愿让我们的孩子正视它,体验痛苦——是的,你今天真的得不到那个娃娃。
【/h/】所以,以后每次抓不到宝宝,孩子只能靠哭闹发泄,最后被父母救出来。
【/h/】可惜不管哭多少次,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得不到的痛苦,接受得不到的事实,化解得不到的怨恨。
cc也经历过没抓到的时候哭。我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告诉她,我们这次抓到了10个硬币,但是我们没有抓到,所以我们下次要再试一次。
哎呦,妈,下次能给我抓一个吗?
【/h/】妈妈不知道能不能接住,不过下次我会更仔细的接住。
(哇!又哭了。)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也很难过你没有得到,但是有些东西我们可以用钱买,有些就是买不到,只能下次再试试。
【/h/】后来去那个商场,拿了cc,抢了10块钱。抓不住的时候会主动说这次没抓到,下次再来。
有时候10个硬币还没完成。剩下最后一个的时候,cc会拿着游戏币,绕着玩偶机转很多圈,才拿定主意抓哪一个;有些时候你对追赶不感兴趣,所以你没有追上。
无论如何,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充满期待,直到期待落在空".身上”的问题
【/h/】心智健全的孩子,并不总是快乐的,也不经历痛苦,而是在经历悲伤之后有自我恢复的能力,通过应对不同情绪的经历,成长为一个乐观勇敢的人。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哭,只是粉饰,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父母的职责不是给孩子做蜜罐,而是在孩子深陷痛苦的时候,帮助孩子认识、接受、走出痛苦。
【/h/】即使有一天他从父母的怀抱里走出来,没有人安慰他,他也不会因为有足够的能力反抗残酷而感到孤立。
那么,父母帮助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现在感同身受,之后卷土重来。
分为:理解情绪-看清事实-接受结果-总结经验
【/h/】上面这个例子,我用的是共情,我跟你讲过很多次共情,也是一个老话题。今天,我们不会过度扩张。(文末推荐阅读,整理了一下)
总结起来就是:
承认宝宝的感受,说出他的情绪,告诉他我们知道他很难过/失落/沮丧/愤怒。
但是我们真的拿不到这个玩具(看清现实);
【/h/】难过的时候,妈妈可以抱抱你,陪陪你。(但仅此而已)(接受结果)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事件发生的时候并不符合共情的条件,有时候共情是没有用的。给情绪和推理贴上标签,会让趋于平静的宝宝哭得更厉害。
如果目前的同理心不成功,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更不可或缺了——事后(总结经验)
举个我家的例子吧。就在昨天,我和cc发生了一些麻烦。
每天晚上睡觉前,讲完故事,关了灯,我会和cc聊一会儿。
特别是当她,她和别人,或者我们某一天过得不愉快的时候。
【/h/】昨晚因为刷牙耽误了,睡前没时间看故事。她还玩破布,把新换的秋装和睡衣都弄湿了。然后她就发脾气了,我心情不好就吼她。
【/h/】最后C爸来救了,带她去玩别的,才心平气和的和我上床。
(这是“此刻不符合共情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当时并不平静)
关灯后。
我先说:对不起,妈妈今天不应该对你大喊大叫。
(cc哇的一声哭了。)
妈妈,我发脾气你喜欢我吗?
喜欢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无理取闹。
cc:你发脾气的时候我还喜欢你,但是我还是一点都不喜欢你。
【/h/】我:但是你刷牙太慢了,睡觉也来不及了,这个时候还得玩湿布,衣服都湿了。
cc哭得更厉害了,在黑暗中紧紧抱住我的脖子。“但是,我刚刚看到水槽脏了,我想擦一下。”
我:原来cc想清理一下。妈妈误会你了。我很抱歉。
【/h/】委屈被发泄出来,cc像被释放一样放声大哭,然后在我轻拍的安慰中渐渐平息。
当然还没有结束。毕竟破布只是一集。
我:今天没有故事时间你难过吗?
(cc猛的点了点头,但是又憋不住哭了。)
我:明天怎么多听故事?
cc:早点刷牙。
我:对,刷的快一点就能多读一本书,所以刷的快一点(我做了一笔速写)。
cc:嗯,妈妈,明天我要早点刷牙。请帮我快速刷一下。
此时,cc的声音就要飞起来了。
即使在黑暗中,我也知道挂在她脸上的是对明天的憧憬。
【/h/】妈妈以后会提前准备,谢谢你今天帮妈妈洗水槽。我们明天早上起来一起洗好吗?
好的。
【/h/】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cc开心地对我说,妈妈,我们能不能讲讲我再刷牙的时候用抹布洗水槽的故事?
到目前为止,我也知道我们和好了,孩子的委屈,失落,我的尴尬,内疚都得到了安慰。
很多妈妈说,每次给宝宝回顾这件事,他哭得更厉害了。这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打开伤疤,看到伤口”的过程。
但是只有理智的复盘才能看出你哪里不好?为什么会发脾气?下次怎么避免?
了解这些是孩子在经历每一种负面情绪时应该得到的成长。
【/h/】这件事,表面上看,在C的爸爸安抚之后,cc一直很平静,但是她的委屈和悲伤并没有得到释放。
【/h/】不然我把事情重复一遍她为什么会哭?
【/h/】不然她第二天为什么要复读?
因为她也想证明这件事再也不能在她心里引起波澜,不能伤害她。
所以,平日里,cc抢了别人的玩具,被别人欺负,她发脾气,我发脾气之后,那天晚上我肯定会和她巩固事情。
【/h/】一般刚开始的时候,她会哭,情绪会像又经历了一次一样。但是,只有重新审视和面对痛苦,她才能重新消化和缓解自己,直到她真正看到、接受并找出对策。
【/h/】成年人往往会觉得“我得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不然我就不是一个好家长”,有时候会觉得帮孩子被孤立、被转移、被看不见,痛苦就没了。
其实我们现在只是匆匆忙忙的把事情做完,并没有给孩子一个看清事实,看清自己的机会。
那么,看不到孩子哭的父母后来怎么样了?
他们最终成了孩子的情感保姆,一直忙着帮他们到处灭火。
【/h/】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情绪,经历了几十遍,几百遍。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孩子仍然没有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获得了自己解决问题和缓解情绪的能力。
而那些经历过的痛苦也是白经历了。
标题:(教育问答)那些见不得孩子哭的家长,后来怎么样了?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