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率
清晨,天快亮了。
“妈妈,我要尿尿。”奇奇急忙下床,
“好的。”我迷路了,继续睡我的觉。
奇奇打开门,出去,回来,上床,上床...一个动作。
【/h/】突然想起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尿床好几次的经历,每次都要换床单之类的。对比两者,我对现状并没有太大的安慰。“儿子长大了,很好,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
说完,摸了摸自己的头。
奇奇躺回我身边,继续睡觉。“妈妈,你现在对我有100%的同情率,我觉得很舒服。”
“交感率?是什么?”突然听到一个新名词就困了,引起了我的兴趣,本能的问。我心想:这是新学期吗?我怎么没听说过?
“即使你能理解我的想法和感受,我也能理解你的。”奇奇解释道。
“哦,我明白了。这是你自己的话吗?”我疑惑地问。
“是。”我儿子不这么认为。
“共鸣率”——相互理解和感受的程度?心理学上没有这个词,生活中也没有用过。听起来像是心理咨询中的“共情”“共情”这两个词。心理咨询中的共情,也称共情,是指深入他人主观世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但是,这里奇奇加了一个“十字”,意思不是一方对另一方,而是对方;还加了个“率”字,表示互相同情的程度?
奇奇是怎么想出这么一句话的?我很好奇,不禁想,真的是一句好话,让我想到了另一层的共情!孩子的创造能力比我们成年人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言行,让人充满惊喜。
“妈妈,你知道我现在想让你对我做什么吗?”奇奇问道。
“不知道。”我回去用手摸了摸他的背。
“这就是我想要的。”他开心地笑了。原来他想让我摸他的背。我的头脑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但是我的身体已经有了这样的反应。我哭笑不得地帮他摸背,因为我们这时的“交感率”超高。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100%的共情,因为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时候可能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就像妈妈并不总是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们需要互相交流。你怎么看?”我说。
奇奇点点头。
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被理解
有时候人会生气难过,不是因为事件本身,
但因为它没有被真正看到和理解。
一天早上,起床后,我准备吃早饭。
“妈,快来看这一段,很有意思!”奇奇拿了一本书,《饭圈里的学校》,开始读其中一个故事。
“好的”。这时,我在整理包的时候,心不在焉地回答。婆婆又在和我说话,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回应了几句。
“哼……”儿子见我没注意他在看的故事,气得拿着书跑进屋,砰的一声关上门。
“什么?再把门关上!”奶奶生气道。
【/h/】我也对奇奇生气后关门的行为不满。我想批评这种行为。转念一想,还是先处理情绪吧。我觉得他生气的是,当他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想和我分享的时候,我没有给他想要的关注和关注。
进房间的时候,我看到他躺在床上,头朝一边,拒绝和人说话。
我走到他面前,蹲下来,用手把他转过来,半抱着他,告诉他:
“奇奇,对不起,妈妈刚才太忙着和奶奶说话,没有注意到你想给我讲的故事。我想你想告诉我的一定很有趣。现在你能再告诉我一次吗?我会非常认真地听。”
此时我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一堵情感的墙已经被逐渐的推倒,他的情绪已经由多云转晴,他的防御也一下子被移除了。他开始愉快地和我分享米小焕和同学讨论“三八妇女节”的情节。我觉得,这个改变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的感受被看到了,被理解了。
如果我当时说的是:“没什么好生气的,我跟奶奶说一两句就听你的故事。你生这种鸡毛蒜皮的气是男人吗?”所以,他的怒火会继续积累,甚至最后爆发。而这并不是因为你跟奶奶说了几句话,而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看到他——看到他的感受,看到他的需求,看到他有多想和你分享。
情感本身没有什么应该或不应该的,
【/h/】很多时候,解决的办法就是停下来,看看明白,然后把你看到明白的给他看,让他知道。
也许,这就是相互共情,也就是奇奇所说的“共鸣率”——看到对方,理解对方——这样你会觉得更舒服,更真实。
标题:(教育问答)你现在和我有100%的交感率,我觉得很nice!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