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中国亲子冲突都与过度干涉和界限不清有关。经过科学育儿观的洗礼,我们这一代父母似乎知道如何征求孩子的意见。其实孩子一旦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就开始紧张失控,忍不住想“改正错误”。俗话说,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让他们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推荐这篇文章与焦虑的家长分享。
孩子在想什么?
【/h/】因为职业关系,很多朋友希望我能为他们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专业建议。问题无非是哪个学校最好。出国留学好还是国内好?如果要出国,什么时候出门最好,等等。
可见,每一位家长都在竭尽全力为孩子设计最好的教育路线。潜在的逻辑是,最好的教育=更大的成就或未来更好的生活。但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让他们很难回答:“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中国父母往往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越大知道的越少。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
一方面,平时爸爸太忙没时间,不善于在平等坦诚的基础上与孩子沟通。母亲虽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但往往局限于生活的照顾,缺乏与孩子思想情感的交流,或者错过琐碎的唠叨,多讲功课,少听少分享。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按照大人设计的路线图努力,就能获得光明的未来,更好的生活。孩子的任务是全力以赴,父母的任务是尽可能创造最好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完美结合。还有哪些原因不能成功?
矛盾的是,即使是按照最完美的路线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上班、结婚、生子之后,似乎也有越来越多的不成功的人。我获得了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国家机关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连个副处都没有;高学历的女生唱歌、跳舞、下棋、字画都比较全才,却一心想嫁给只有高中学历的学生;工作上发展顺利的人,不想天天离婚...很多人很努力的问我,当初为孩子设计有意义吗?
无法设计的生活
教育过程是可以设计的,生活却不行。教育的路线图可以做得尽可能完美,但生活往往不是按照预先写好的剧本来进行的。
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没错,生活似乎喜欢和人开一些谦虚甚至残忍的玩笑。越想追求,越得不到。但是你拼命想避免的事情,往往会被牵绊到。
除了学习和学术——甚至有时候学术界也不例外——“不劳无获”是谎言。
【/h/】最常见的情况是你付出了100%的努力,但往往得不到100%的收获。多少人忍不住愤愤不平,满腹牢骚,总觉得老天不公,社会不平,却很少能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设计和追求一开始对吗?
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当初的目标是错的,否则不会去追求。但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开始设计路线图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追求结果作为人生的目标和全部。当然,结果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如果我们只追求结果,我们可能会在生活中误入歧途。
任何结果——好或坏——都是肯定的。然而,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其实这是近二十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揭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寻求解决方案。正是因为不确定性才会有理性预期;正是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才会有保险、信托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因此,作为追求的目标的确定的结果——好的结果——和生命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两者一旦相遇,会给追求者的心理带来相当沉重的打击。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一个人的一生很长,但往往只有很少的结果,尤其是最关键的结果。换句话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结果。
如果把结果当做人生的全部意义,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一定是非常焦虑、紧张、无聊的。
老实的农民很少抱怨。他们春天播种,夏天耕种,满怀希望地等待秋天的丰收。但是当秋天到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摧毁了所有的庄稼。
农民能做什么?他们总是默默地做着该做的事,继续播下来年春天希望的种子。在农民眼里,天气是他们无法控制的。所以每天做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很重要,比如深耕、浇水、病虫害防治等。至于结果如何,就看老天决定了。
过程很重要,因为你可以享受它。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思想,有经历,有感悟,有收获,有进步。这些本身就充满了乐趣。结果之所以不如过程重要,是因为它只是一个时间点的结果。你不可能永远在那个点上。就像爬山一样,爬到山顶的结果是壮观的,但你终究会下山。爬山时享受到的不同风景和汗水,会让你从内到外都觉得好玩舒服。
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不注重过程,都是直奔结果。上学的时候只需要就业,工作的时候只需要工作和工资。至于阅读本身,思考过程,以及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你都被毫不犹豫的丢弃了。
【/h/】表面上是社会急功近利。其实根源在于家长设计的完美教育路线图。因为在这样的路线图中,孩子没有任何主动的参与,而是被动的听从父母的安排,得到一个预先知道的结果。他们已经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本能。
很多情况下,事情往往会违背最初的设计意图。小时候家里穷,父母甚至打我骂我学习不好,让我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干活,不像他们那么努力。
【/h/】但是现在我爸妈看到我真的坐在办公室上班,却比整天都累,经常后悔不该看那么多书;朋友曾经告诉女儿要好好学习,不要谈恋爱,可是研究生毕业没有男朋友,整天催她谈恋爱结婚;其他朋友看到身边的人送孩子出国留学,也加入了不甘落后的行列。孩子真的离开了,才知道身边没有孩子是多么痛苦。
今天,人们在批判中国教育功利主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为孩子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功利主义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另一面,即重视阅读在自我修养中的作用。这让我们失去了教育和生活的基础。
生活是一次旅行。生活的质量在于人的内心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我们为孩子设计的教育路线图多么完美,我们都必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如果我们意识到生活是无法设计的,让我们的孩子做他们真正喜欢的事情——除非他们明显错了——并为他们的决定和行动负责,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幸福、更快乐、更充实。
标题:(教育问答)对不起,有些事家长说了不算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