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有个小男孩叫小理子,比宣萱大一岁。他爸妈好像很忙,平时都是奶奶带着,但他好像是个很胆小的男孩子。
【/h/】他们家刚搬来的时候,奶奶第一次带栗子下楼玩。宣萱和其他孩子热情地迎接她,并邀请他一起玩。没想到,利齐吓了一跳,立刻躲在奶奶身后,拒绝和其他孩子交流。
栗子奶奶说:“小孩子喜欢你,想和你一起玩。快去快去。你害羞什么?”然而,尽管如此劝说,小理子还是紧紧抓住她祖母的衣角,不肯站出来。
【/h/】拖了半天,栗奶奶没耐心了,冲着小栗喊:“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你在家里没有生气。为什么到了外面就变哑巴了?一个男生这么胆小,输了不丢人吗?”
已经受了委屈的利齐大叫一声,进一步激怒了奶奶。最后,那个声嘶力竭的小栗子被奶奶抱回家了。
【/h/】后来我和他们见过几次面,渐渐熟悉了。小理子终于想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了,但大多数时候,他只是站在一旁看着别人玩得热火朝天。
栗子奶奶和我们聊天,忍不住叹气:“这孩子是个好孩子,听话懂事,就是太内向太胆小。当他看到陌生人时,他很害怕。客人来到他家,他马上躲在房间里。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我害怕黑暗。嘿,他父母不在乎。长大后能做什么?我保护不了他一辈子。”
理子奶奶是一名退休教师。看得出来她对孩子很严格,期望很高。但萧家的情况也不例外。孩子胆小,不够勇敢,让很多父母特别头疼。
我经常在后台看到这样的消息:
“我儿子很胆小。其他小男孩喜欢滑板和自行车。他连试都不敢试。”
“我家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一直不敢反抗,越来越不好意思。”
“幼儿园老师说我女儿胆小,别的孩子都抢着表演节目,我女儿从来不敢上去。”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害怕。
孩子可能会害怕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黑暗、洗澡、理发、打雷、狗和虫子...胆小的原因有很多,但懦弱不是天生的,这和大川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在1920年做了一个经典的恐惧形成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
艾伯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身心健康。九个月大的时候,华生让他接触一些“新伙伴”:老鼠、兔子、小狗、猴子、无毛无毛口罩、棉絮、烧报纸等等。
小阿尔伯特第一个看到这些新奇的东西,但他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害怕。当他触摸这些毛茸茸的动物时,他既兴奋又高兴。
两个月后,刚满11个月的小阿尔伯特被带到实验室,沃森和他的同事正式开始了恐惧实验。
沃森仍然把鼠标放在艾伯特面前。不同的是,每当艾伯特伸出手想触摸鼠标时,沃森就用锤子在背后敲打一根悬挂的铁棒,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
不出所料,小阿尔伯特被突然的巨响吓了一跳,放声大哭。之后,华生只要想摸老鼠就发出这种声音。
最后,经过几次老鼠和噪音的刺激,小阿尔伯特只要看到老鼠就会哭,转身迅速爬离老鼠。
更糟糕的是,过了17天,再次来到实验室的艾伯特,不仅仍然害怕老鼠,而且看到曾经喜欢的兔子和小狗时,也表现出同样的恐惧。甚至当华生戴着白胡子圣诞老人的面具时,可怜的小阿尔伯特也吓哭了。
现在这个实验非常不人道,对无辜孩子的心理伤害是无法估量的。而且,在沃森能够进行后续矫正治疗之前,小阿尔伯特就和家人一起离开了实验室。
如果你没听说过小阿尔伯特实验,那你一定听说过巴甫洛夫的狗或者条件反射。道理其实很像。孩子对某些事情特别害怕,大部分都是不经意间被大人“吓”到的。
你为什么这么说?马轩总结了一些最常见的原因:
○父母过度保护
走在路上,经常听到大人在孩子身后一遍又一遍的喊:“慢点跑,跑太快会摔跤的!”
孩子在花园里抓到一只小昆虫,放在手掌上观察。家长看到后,把虫子摘下来,还不忘责备孩子:“大家都跟你说不能碰,多脏。如果被虫子咬了,就会生病去医院打针。”
好熟悉。一次在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想玩最高的滑梯。刚上到一半,奶奶就在下面着急地催促:“快下来,太危险了!”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很久,最后被急于保护孙子的奶奶从滑梯上抱下来。
【/h/】可能三四年后,大一点的男孩子会像邻居家的栗子一样被奶奶训斥:“这么大的男孩子,都不敢玩滑梯了。”但是,孩子心中的恐惧,现在显然是自己种下的。
过度的保护成为了孩子的一种限制和障碍,消磨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
○负面标注
这一点应该没必要多说。成年人可以随意给他们的孩子贴上标签,这可能会把他们从一只威严的狮子变成地狱般的人。
马轩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小时候,我很害羞。看到陌生人,我不好意思打招呼。每次玄奶奶都忙着解释:“这孩子太内向了,不会说话。”
【/h/】洗脑很久了,我从心底相信自己是个内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结果现在已经过了老年,有了自己的宝宝,还是有社交恐惧症。
○吓唬孩子
记得我们小时候,晚上狼吃不听话孩子的故事很流行,用来吓唬那些晚上不肯睡觉的孩子。
宣爷爷曾经吓过宣萱一次,我及时制止了他。
“你要是不听话,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天黑时,怪物会来。快去睡吧。”马轩想提醒父母,这不是针对孩子的规定,这是对孩子赤裸裸的“威胁”。
孩子可能因为害怕而暂时顺从,但恐惧是同时形成的,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胆小。
了解了孩子胆小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1。接受孩子的恐惧,正确引导他们
恐惧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换个角度想想,我们成年人会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吗?
【/h/】如果你特别怕蛇,有人强迫你脖子上挂着一条蟒蛇拍照,半嘲讽半斥责地对你说:“不是蛇吗?你怕什么?你太尴尬了。你看,别人都敢拿蟒蛇拍照。”你会有什么感觉?我怕我会当场翻脸。
我们还是这样,何况孩子。永远不要因为孩子胆小而责备甚至惩罚他,承认情绪的合理性,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恐惧,然后引导孩子释放情绪。
打针。宣萱有一年得了肺炎。打针之前,我还下意识的对她吼了一句:“我不怕,宣萱最勇敢,一点都不疼。”宣萱真的没有买,她哭得发抖。
后来看了很多书才明白换个说法会有效很多:
“我知道打针有点疼。我妈小时候怕打针,但是我爸妈和你在一起。想哭就哭一会儿。”
当宣萱摔断腿,或者其他情绪崩溃的时候,我尝试了这个方法,测试很有效。现在宣萱有时会突然说:“妈妈,我有点想哭。我要哭一会儿。”然后真的跑进房间哭了两分钟,然后马上就血复活了。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情绪和恐惧。如果我们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情商不会太差。
2。学会放手
前面说过,父母的过度保护很容易导致孩子胆小。有了孩子后,我们总是患得患失,觉得到处都有危险,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在真正的空.抚养我们的孩子
但孩子迟早会离开我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如果不想把孩子培养成“妈妈宝”,就要学会放手。
不要总想着“孩子还小”和“他肯定不行”。给孩子更多创造经验的机会,允许他犯错,给他时间,看着他一路跌跌撞撞。虽然他心里有很多不同的口味,但这不是我们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吗?
3。给孩子及时具体的鼓励
你可能会疑惑:“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勇敢,为什么一点作用都没有?”
那么,你是怎么鼓励的呢?
“不要害怕,你是男生,勇敢一点。”
“一点都不可怕。你看小哥哥小姐姐都不怕。”
这样的安慰和鼓励其实是无效的,有时会适得其反。孩子还小,可能不懂什么是勇敢,但是会把眼前的事情和你反复强调的“害怕”和“害怕”联系起来。
4。系统脱敏方法
【/h/】系统脱敏是沃森在恐惧实验后没有时间给小阿尔伯特的矫正治疗,也是现代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听起来很高,其实很简单。马轩结合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亲子互动,分享了一些可以直接使用的操作。
【/h/】比如孩子怕兔子,可以先给他看兔子的图片,买一些和兔子有关的绘本,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融入兔子的故事,让他熟悉兔子的形象。
当一个孩子敢靠近一只兔子时,鼓励他伸出手去摸它。一般来说,只要孩子和兔子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危险,兔子没有伤害他,他就不会再害怕了。
除了这些具体的做法,马轩认为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情感支持。
不要把孩子留给老人。父母的陪伴可以给孩子勇气,尤其是父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h/】总之,在抱怨孩子胆小之前,建议家长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急于改变孩子。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治愈”孩子的灵丹妙药。
标题:(教育问答)奶奶一句话吓哭孙子!这个孩子为什么那么胆小?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