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胡桃木在社交时显得有些腼腆。剩下的孩子两分钟就混在一起了,他经常以一种“冷冰冰”的方式自己玩。当一大群陌生的孩子在场时,我似乎感觉到了他的紧张。当然,一旦他们花上一两个小时熟悉一个玩伴,就会玩得很轻松,但一段时间不见的时候,核桃们就会很自觉。

(教育问答)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爸爸,会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简而言之就是“慢热快冷”。

【/h/】这时候家里长辈着急了,说孩子太内向,需要多引导,没有朋友不行。太多的念叨勾起我心中的隐忧。从标志上看,核桃还是挺内向的。这个想法在脑子里转了几圈,停下来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不对:只是“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问答)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爸爸,会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内向”和“外向”大概是中国孩子吃过的最简单粗暴的判断。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时间,也有社交的需求。一方面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体差异更大,远不是两个标签能覆盖的:有的人喜欢一个人徒步,走遍人迹罕至的地方,然后回到人群中与朋友分享经历。对他们来说,孤独和分享同等重要,互为因果;有些人每天都在为家人和朋友担心,仿佛他们是最高的追求,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从未找到自己的价值;有些人朋友很少,但每个人都是一生的朋友,不需要太多的交流就可以交流。三四年没见面,坐下来就像昨天一样。如果我们描绘所有人的人际关系,那将是一幅深刻而复杂的全息画面,更不用说这些关系和模式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教育问答)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爸爸,会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这种“内向”/“外向”的二分法标签,除了让我们懒到看不到世界的真相之外,没有任何价值。

【/h/】另一方面,我的担心和家里长辈的焦虑也符合中国家长普遍的紧张情绪。是的,“焦虑”可能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关键词。对孩子上什么兴趣班的焦虑;焦虑如何占据名校(从小学到大学)的“坑”;焦虑学区买不起;焦虑的孩子太内向怎么办...

(教育问答)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爸爸,会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h/】仔细想想,这种焦虑是基于我们熟悉的教育隐喻: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和老师是画笔,孩子能否“成为人才”取决于如何画画。问题是对于父母来说,往往只有一张或者几张白纸,他们从来没有练习过画画。这幅画有多重要,但大部分责任在自己,能不焦虑吗?

(教育问答)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爸爸,会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但是深入一点,你会发现,孩子从来都不是白纸。三岁的核桃昨天写了他的第一首诗,由两行组成。他和妈妈在窗边发呆,妈妈漫不经心地说:怎么还不黑?胡桃木说“太阳下山了/只是它的光”(我加了一个换行)。

在此之前,我们很少给他读现代诗,只有三四首古诗是大宗货写的。我更相信,有些东西是在适当的情况下,在他的“灵魂”(姑且称之)中被调侃出来的。他不时会给我们惊喜。有些表演明显可以追溯到以前的经历或者指导,有些完全找不到。

(教育问答)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爸爸,会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十年的教育行业经验告诉我,相比白纸和绘画,另一个比喻可能更贴切:种树。孩子是植物,我们是园丁。植物从来都不是白纸。他们的基因印记了整个物种上亿年的记忆,他们的种子隐藏了上一代的命运和智慧。园丁不是武断的画家。他要根据植物的习性和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日照、水分、养分及其时间和比例。最重要的是,园丁们总是明白,是大自然和植物本身最终让植物生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园丁只是做了一个“小活儿”。

(教育问答)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爸爸,会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momself经常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控制”。教育的出发点是承认我们无法控制孩子的成长。

“当我们承认某样东西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彼此发展关系。当我们承认孩子完全独立于我们,只能提供环境,施加影响,不能完全控制最终的教育结果,那么真正的教育就开始发生了。

反过来说,这不就是教育的魅力吗?正是因为我们不能控制孩子,孩子才能给我们最大的惊喜。相信很多年后,我还能回忆起那两首关于核桃的“诗”带给我的喜悦。

标题:(教育问答)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十年的爸爸,会怎么养自己的孩子?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