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在很多家长眼里,哭是孩子胆小懦弱的表现,甚至可能是来自孩子的威胁。
【/h/】然而,哭只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表达,孩子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一个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和体验。如果你一直压抑着这种情绪的释放,其实就是给孩子装了一颗定时炸弹。
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妨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想哭就哭。孩子发泄情绪,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啪嗒-
孩子的冰淇淋掉到了地上,
瞬间哭泣,
你开始安慰:
“宝贝,不要哭,落地不要哭”
然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只是个冰淇淋,我们再买一个吧”
“加油,妈妈抱抱”
现在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天塌下来了,把他的心撕裂了...
留一张你的脸:
我感受到同理心,拥抱,接受。为什么还哭啊哭啊?
育儿书里的金科玉律永远不会对你的孩子起作用!
你为什么不吃饭?
别慌,我们先做个测试:
猜猜孩子多大,大人的脑子多大?
3岁!
【/h/】也就是说,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80%的智脑已经被加载。
但是为什么孩子们不像成年人一样容易交谈呢?而且哭起来总是没完没了,怎么哄都哄不好?
所有孩子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
【/h/】虽然理论上儿童智脑已经发育到80%左右,但是情绪脑的发育还是很不完全的。直到青春期结束,18~20岁才能拥有相对完善的情绪控制能力。
情绪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理智的发挥。
你有没有突然明白,一个在最后一秒钟还跟大人一样的孩子,怎么突然哭成天塌下来了。
所以责备一个孩子哭,就是简单地责备“为什么人一出生就不能走路?”一样残忍。
其实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没有那么多行为偏差。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当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足以清楚地表达自己时,
哭,反抗,叛逆,会成为一种延伸的表达。
如果你采取这种观点,你孩子整天的行为就是合理的。即使你的孩子在尖叫、打滚、暴力,甚至说“我不爱你”或“我恨你”,你也要先想想他想表达什么样的需求。需要从哪些方面引导他?
【/h/】当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够成熟的时候,经常会用哭闹和反抗来沟通。
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也会表现出叛逆等非语言的交流形式。
比如唱反调,网瘾,早恋,打架,甚至离家出走。
【/h/】很多时候,我们主观上认为这些都是行为偏差,但是忘记这些是一种表现,是孩子在呼唤父母的理解和引导。
与儿童建立“联系”比阻止儿童更有效
我们需要“倾听”孩子的需求,与他们建立联系,而不是阻止他们表达自己,更不是强迫他们听话、聪明。
我们习惯于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因为我们是“权威”,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行为偏差当成一个需要马上“纠正”的“问题”。
那么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把孩子推到和你对立的边缘。
只有接受,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语言”。
孩子哭闹的通用解决方案往往来自一个大大的拥抱。即使他什么都不说,只是陪着他,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稳定的爱和无条件的支持。
【/h/】但前提是你不要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用言语否认。这样的拥抱没有效果。
【/h/】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表达得不到回应,能力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想法时,如果急于阻止自己的行为,只会让孩子越来越难过,甚至反抗,即使暂时听话,其他时候也会发作。
“宝贝,你难过吗?”
“宝贝,妈妈和你在一起”
“宝贝,你需要妈妈为你做什么”
【/h/】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让孩子不被拒绝和限制所纠缠,真正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透露给父母。
只有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才能给孩子足够的支持。
【/h/】如何与孩子交流不打骂?
解读“婴儿语言”,倾听孩子的表达
母亲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所以要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孩子的需求。
【/h/】无论我们的情绪多么暴躁,无论我们的孩子的行为多么夸张,无论我们心中有多少责备和抱怨,我们都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
【/h/】及时捕捉孩子发出的信号,比如身体是否不适或口渴?饿吗?困?
你是不是因为你妈妈拒绝了,所以很郁闷?你焦虑是因为没有拿到自己喜欢的零食吗?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时,大多数问题都解决了。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允许孩子的依赖和自我,耐心的陪伴和引导。同时,利用规律的作息、稳定的环境和明确的规则来帮助孩子。
【/h/】当孩子习惯了自己,或者对探索厌倦了,自然就没那么抗拒了。
拥抱孩子的情绪,充分同情对方
【/h/】面对孩子时不时的情绪爆发,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比如哭闹、打闹、撕咬、打滚、碰撞等。,还要注意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感感受。
为什么孩子这么伤心或者生气?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有这种感觉?
【/h/】是事情不顺利导致的挫败感吗?
【/h/】或者父母没有及时回应导致的焦虑?
【/h/】是需求拒绝的对抗?
或者能力与预期不符导致的烦躁?
【/h/】悄悄陪伴孩子,爱抚孩子的后背,拥抱孩子,亲吻孩子,是表达父母接受孩子的感情的好方法。
【/h/】你只要拦住孩子,骂孩子,孩子会觉得被拒绝,会觉得自己错了。
当她被看见、听见、被允许时,孩子的情绪会慢慢下降,破坏性、对抗性的行为会慢慢停止。
【/h/】有妈妈说,刚开始抱孩子的时候,孩子很挣扎,很拒绝,即使妈妈什么都不说,孩子也慢慢不哭了。
放开你对控制的渴望
孩子的情绪也会引起父母的强烈对抗和情绪绑架。
【/h/】因为我们觉得被胁迫,被控制,“孩子反对我”,“孩子实际上抵制我”,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妈妈觉得被控制。反过来,我们急于压迫和控制局势,以显示我们的权威。
【/h/】比如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心情好了,需要安抚和拥抱,我们却不肯安抚,还说是坚持原则,其实是变相惩罚孩子。
一定有办法和孩子互动
描述问题的细节
比如一个孩子和别的孩子玩,孩子被推了,很伤心。这时,我妈有没有说:
“宝贝,我看见xx推你了。你很难受吧?”
对问题的客观描述有助于孩子面对和理解发生了什么。
【/h/】之后我去安抚孩子。他感受到的是我妈认同我现在的情绪状态。
使用易于理解的说明
【/h/】相对于唠叨,简单明了的对孩子说“吃”“我们十分钟后出门”。
【/h/】在这一点上,和鼓励老公做家务是一个道理,语言清晰,指示明确,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意思。
让孩子们知道你的感受
这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的有效方法。
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亲爱的,妈妈看见你的玩具撒了一地。我喜欢干燥安静的地板。你能帮你妈妈一起送他们回家吗?”
给你的孩子写张纸条
可以在门上贴“随手关门”,或者在绘本书架旁边贴“请放回去”。很多孩子即使看不懂,也会要求父母告诉他们纸条的内容。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表达我们的期望和要求。
有的妈妈会做“情绪体温计”的图表,告诉孩子“妈妈在这里生气了”,孩子会很开心的理解妈妈的情绪状态。
有些家长会说,孩子做的事情真的很出格。你接受并理解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可以限制孩子不合理、不安全、社会不能接受的行为。所有的感情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些行为必须要限制。
【/h/】比如你看到兄弟打架,弟弟抢哥哥的玩具,哥哥打弟弟,我们可以对哥哥说:“我看得出来你很生弟弟的气,但是你要说出来告诉他,而不是用拳头解决。”
每当我们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在处理事情之前先处理好自己的感情。
【/h/】其实没有淘气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多行为偏差。只有没有被倾听的需求,只有没有被回应的呼唤。
【/h/】当你把你的“权威”和“纠正”放在孩子身上,当你不再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问题”的时候,当你不再站在完美主义的制高点去要求和说教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收获的是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和更可爱的孩子。
更何况教育的最终结果不是培养服从和聪明。下次孩子哭的时候,请把他抱的更紧!
标题:(教育问答)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培养顺从和乖巧
地址:http://www.dytyjr.com/jypx/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