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孩子比作一张白纸。的确,因为孩子在童年时期处于创造力特别容易被暗示的状态,所以成年人的人格可以在这个时期潜入孩子,用自己的意志去激发孩子的意志,使之改变,所以父母的思想和榜样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个比喻并不完整,因为它只强调了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能动性。
那么,孩子到底是什么?在约翰·格雷的《来自天堂的孩子》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孩子是一颗种子,一颗来自天堂的独特的种子,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它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已经储存在种子里,一颗苹果种子自然会长成苹果树,而不是梨树或桔子树。作为父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认识和尊重他们的天性和规律,支持他们自然独特的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理想的样子,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障碍。
除此之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也有自己独特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也教会了孩子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比如,孩子经历挫折会坚强;只有经历了排挤,才会合作;只有经历了饥饿,才会珍惜。我们父母的责任不是保护他们免受生活的挑战,为他们解决问题,让孩子成长得太顺利;或者无动于衷,不提供适当的支持,让孩子成长得太辛苦,却帮助孩子面对并成功处理这些问题,激发内心的力量和天赋。
【/h/】所以人只有由内而外的成长,才能实现内外合一,懂得爱是基础。何谓爱情?爱分为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是建立在我的基础上的,不管他的感受如何,这不叫爱,是私人的。有条件的爱只在乎东西,不在乎人心。它以自己心中的标准要求对方,满足自己,伤害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上的,是可以感受到的。这叫爱情。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有安全感。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让别人去画,他们会成长为种子。父母只学会爱,提供保护和帮助,提供成长的土壤。所以,爱不是基于父母付出多少,而是基于孩子得到多少。爱情的品质是接受,允许,等待,跟随。
但长期以来,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一直处于冲突状态。如果父母想完全从中解放出来,首先,成年人应该开始一场革命,放弃自己固有的观点,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放弃骄傲和自满,不再把自己的孩子视为灵魂空一无所有,脆弱,无法照顾自己,缺乏精神指导。而成年人只需要尽力去填满,不断给某样东西指引,就可以走进自己的内心。
其实这些观点也可以适用于配偶、亲戚、同事、朋友。我也开始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成长能力!
【/h/】前几天孩子换鞋上学,要求一只脚穿蓝色球鞋,另一只脚穿红色球鞋。我平静地说:“你觉得很好笑,是不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决定,但我担心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会对你的穿着方式很陌生。”想了想,孩子还是想穿,我也准备不干涉,因为我相信孩子是种子,心有自己成长的力量。生活中的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不涉及安全,都只会在孩子自己经历后转化成自己的想法,逐渐成熟。别人的干扰和安排只能是心里痒痒,甚至导致他的叛逆,所以我就提醒他:“,想了想,他又拿了一双蓝色的球鞋,一只脚穿蓝色球鞋,一只脚穿红色球鞋出去了。但是当他上车的时候,他提出要把红色的球鞋换成蓝色的球鞋,于是他穿了一双蓝色的球鞋。
然后他说:“爸爸,我今天多调皮啊。”我说:“你不是在捣乱,你只是在创造。其实市面上有一双这种不同颜色的鞋子,但仔细看,在图案和花纹上还是有相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协调。”孩子看起来很惊讶。我说:“如果我以后看到这双鞋,你还能再穿,我就给你买一双。”孩子很开心。
其实家里也发生过几件类似的事情。比如大热天,孩子要求穿一身天鹅绒运动服,打扮成蝙蝠侠;出门要求手脚穿一双鞋,然后像猴子一样在地上走,学原始人站起来慢慢走...当时我和孩子用的是类似的治疗方法。在信任和引导的气氛中,孩子们尝试新奇,玩得开心后,很快就主动恢复正常。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坚信孩子只是一个。
开利·纪伯伦写的《先知》第四章《论孩子》(冰心译)中曾说:
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
是一个自己渴望生活的孩子。
他们是从你那里借来的,但不是从你那里借来的。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遮蔽他们的身体,但不能遮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的房子里,那是你做梦都想象不到的。
你可以试着模仿他们,但是你不能让他们看起来像你。
因为生活不会倒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你是弓,你的孩子是弦上的生命之箭。
【/h/】射手把目标定在无穷远处,也用神力满满的带领着你,让他的箭矢迅速射向远方。
让你在射手手里的弯曲成为快乐。
因为他爱飞箭和静弓。
【/h/】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是不是应该跟在他们后面,而不是跑在他们前面?是不是应该压抑“我知道”“我明白”“我经历过”“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的想法,静静的跟着孩子走?然后当你发现他真的需要你的帮助,或者他真的需要你的帮助时,走过去帮他一把...还有,请记住,在精神层面,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我们要和他们一起成长。
标题:(教育问答)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