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董卿小时候被父亲严厉教育,最近成了热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根据我的咨询情况,现在适龄的父母,无论是60后、70后还是80后,大部分都接受过类似董卿的严厉教育。

【/h/】当了父母,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度宽松的教育,有的叫快乐教育,有的叫散养教育。

【/h/】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教育过严肯定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宽松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非常焦虑。80年代整个社会还很僵化,物质经济条件不好。要过上好日子,出人头地,唯一的办法就是上大学。

当时带孩子补课、学钢琴、学各种能加分的天赋的家长比比皆是。

【/h/】和现在不一样,当时的家长大多和孩子一起骑自行车,但是现在很多都是开车,造成补习学校周围交通拥堵。那时,父母不得不“扣留”孩子,为他们的未来做许多事情。

现在很多父母都放轻松,放手,什么都不留下:

“我不给他上什么课外班让他更开心。我们是自由放养的。”

“我没给孩子定那么多规矩。”

“我对他没有太大的控制力,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

“只要他开心,我们不要求他做任何事……”

【/h/】但是,经过仔细研究,这些自称什么都不管的家长,什么都不会管,甚至管得很多。比如问候人,做自己的事,上学不迟到等等。

【/h/】家长管得多,或者家长声明不关心,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却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的关心还是需要你的关心。孩子需要你管理什么?我不需要你关心。很多提倡散养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完全漠视,一定程度上肯定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伤害。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自由放养对儿童的长期伤害

【/h/】1)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个案例。寻求帮助的人都是富裕的孩子,一个男孩,16岁,一个女孩,18岁。求助的原因是他们厌学,什么都没发生,但是不想上学。

这两个孩子有共同的经历。小的时候男生学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而女孩子学的是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提出要学的,父母只报了兴趣班或者单独请了家教。

【/h/】后来他们不想学了,父母也没坚持。如果他们不学,他们就不会学。这应该是自由放养的理想状态。让孩子发展天性,为所欲为。

【/h/】两个孩子在谈自己的经历时,都很生气,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喜欢,后来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期间有没有乐趣等等。

【/h/】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当他们开心并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花钱的是父母,于是父母决定和孩子订立一个“契约”:学习的目的、学习的过程和时间、如何应对困难等等。

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培养一个人的过程,从感兴趣,好奇,到真正的学习和钻研,直到获得一些经验。

通过这个过程,一个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勤奋,学会了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如何鞭策和鼓励自己,学会了在有所收获的时候如何不自满,继续保持好奇和探索,学会了协调和安排自己的时间,获得了“一份努力一份成就”的自信和快乐。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h/】从我两三岁的时候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和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些训练都是一点一点进行的。

孩子小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放弃。

【/h/】这时候需要父母的“他律”来帮助孩子慢慢获得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上述素质,在十岁以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

放弃不仅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他律向律过渡的关键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想出来就出来”的习惯。

孩子一次次放弃学习天赋,对,让他!只有孩子不上学,不想高考的时候,父母才会恐慌。这个时候,后面很难补课。

正常社交行为的要求可能对孩子不公平。这个时候,即使他想控制自己,也做不到,会让孩子经历更深的挫败感。

孩子是否感激这种不求回报的教养?我小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我妈人不错,不推我。我长大了,孩子会觉得你不是真的关心我,因为你不着急,没关系,就让我去做,你的指导、培训等责任都没有履行。

孩子会觉得你不信任他,不然怎么能不坚持呢?你不相信我有这样的天赋或能力吗?这些孩子的抱怨不能说,因为大家都认为“不管”对孩子好,是难得的好家长。现在如果推翻这个结论,我们就会变成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任性矛盾,自我否定很难受,这往往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所以,孩子“哑巴吃黄连”,说不出的郁闷!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

还有一种自由放养,无视纪律和社会规范。

【/h/】我接待了一个13岁的男孩和他妈妈,学校让他们去咨询。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总觉得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从小学开始,她几乎每科都要请导师,孩子成绩也不差。

他妈妈的叙述包括:“我觉得他们英语老师的教学理念太陈旧了,不能因材施教。我儿子上课会知道那些事,他打了个哈欠。他大惊小怪,批评我儿子。"

【/h/】后来我去问英语老师,老师说“他打哈欠声音大到大家都能听见,伸了个懒腰,然后在桌子上扑腾假装睡觉,把别的同学都逗笑了,学着学着,没法上课了。”

他妈妈说:“数学老师留的作业是重复的。他能做好,所以不想写。中国的海上战术真的是压抑人的创造力,把孩子都变成傻子。我支持我儿子不做作业。当老师无话可说时,他指责我儿子粗鲁。跟他说也没用。”

数学老师说:“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他声音比我高。他说,‘你会留着作业,根本不会发展我们的创造力。你应该反思一下你的教学理念。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学生。我对他说,如果你有什么建议,就要遵守纪律,和我说话至少要用‘你’而不是‘你’。小学生要懂得礼貌。如何在家教他们?孩子回去告诉妈妈,妈妈来学校找。这样的父母很少见。"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他妈妈说:“我们和他班主任谈过了。班主任说孩子想听就听课。如果他不想听,他会躺在椅子上,脚放在墙上。不交作业,不举手参与学习,在班里造成很坏的影响。不关心他,就不能关心其他同学。现在是义务教育,我不能让他退学,也不允许各种处分、评价、处分等。父母不但不配合,还纵容...我控制不了。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就放他走。”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他妈妈当着他的面说了他的“事迹”。孩子在诊室里,环顾四周,好像没人在看。他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发上。

他妈妈说:“嘿,坐下!”他哼了一声,没有动,他的母亲也不再说什么。我知道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漫无边际”。

散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

【/h/】我的团队被邀请到宣武区几所小学针对被学校和班主任认为有“问题”的初三以上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小组活动。

这些孩子的言行的确有其不恰当之处。他们高度一致。他们不是,也许不愿意或者愿意去审视环境,审视同伴和老师的状态,分不清自己的最终目标和眼前的冲动。和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他们只是想随时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并不像三四岁的孩子那么天真。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设身处地为我着想,我不想成为他的同学,因为他不能和我互动,只关心自己,总是打扰我;我也不想做他的老师,因为他不能听从我的教导和建议,还自以为是,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挑战我的教学工作,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他们最终会长大,走向社会。如果他们一直保持这样的行为习惯,谁会愿意做他的同事、上司或下属?谁愿意做他的朋友,爱上他?在社会上,他遭受更多的挫折,遭受更多的磨难。也许他会变得越来越克制。但是,与自律和自控不同,他的收敛是被动的,因为失败和教训,所以他不会满足,不会心甘情愿,充满抱怨、失望、无助和怨恨。他不成熟,不自由。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

1)出于自己的内心。

父母对孩子太散漫,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没有处理好。从小就觉得处处被束缚被控制,把自己的挫败感和挫败感归结于环境或者他人的压抑。

【/h/】这种消极宽容的父母,往往会过分放下孩子的教养,甚至站出来反抗他认为约束和压抑孩子的那些人、制度、环境,就像前面案例中的母亲一样。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不是在心里长大的孩子。那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固执地拒绝长大。这个内心的孩子会时不时的争取自己的利益,所以我们会在很多成年人身上看到他们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压抑这个孩子,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两个孩子才合得来。我们为孩子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为了满足内心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孩子。小时候需要爱自己,现在会过度爱孩子;我们年轻的时候,需要自由。现在我们会过分纵容孩子。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h/】如果是这样的话,父母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成长问题,安抚好内心的孩子,让孩子成长,让孩子成为成熟、理性、客观的成年人,做好父母。

2)以散养为借口。

有些父母用散养作为借口。我忙于自己的事情,甚至在家里也不停地打电话发短信,在沙发上运筹帷幄,摸桌子,没有精力和时间养孩子。

这样的人如果事业有成,家里物质条件还过得去,就会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家教、留学等条件。有了这些条件,他们的孩子可以有所成就,可以自动做事,却忽略了自己的“管理”和“参与”。除了引导孩子,还让孩子感受到关心、期待和陪伴。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我们该怎么办?

不要忽视孩子自控力和自律能力的培养。

我不支持也不反对“自由放养”,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说法,不同的人对“自由放养”有不同的定义和做法。我强烈反对打着“免费教育”的旗号,放弃抚养孩子的责任。

注意孩子在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

比如做事的自律性,比如组织、规划、耐心和毅力,与人相处的情感力量,比如关心、同情、友善、沟通和互动,都会影响孩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界定。最终的影响是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判断,更不用说她每天是否快乐舒适。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2

一步一步做自控训练

【/h/】2010年暑假,我家在美国和一个老朋友住了两周。莱拉是他家的孙女,当时五岁,跟着父母去我们的营地玩。

因为时间关系,他们必须早点回去。莱拉和我女儿玩得很开心,他们非常不愿意离开,站在帐篷旁边,拒绝上车。这时,她的母亲,一个教育毕业的高中老师,既没有命令她离开,也没有耐心地讲道理,也没有提醒她“我们已经说好了……”等等。她只是站在车旁,大约两米远,对莱拉说,"自控,莱拉。"对于五岁的孩子,她一直在要求和训练自制力。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莱拉站在那里,可以看到她眼中的挣扎,做出艰难的选择和决定。不到一分钟,没人说什么。莱拉转身上车,看上去很孤独。

【/h/】个人觉得五岁谈自制力有点早。六七岁开始一点点训练,十岁建立自控意识,十三岁主动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很小就会约束自己,但只有心智成熟了,才能达到自制力。当时还是让我觉得很感动。只有有了自制力,才能谈得上为自己负责。

(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标题:(教育问答)从前严厉,现在散养,都是走极端 ~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