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故事
老婆带儿子去打疫苗。
我没有去,因为我工作太忙了。我妈妈和我妻子住在一起。社区医院不远,流程熟悉。我以为和往常一样,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晚上回家后,我和妻子聊了聊白天的事情。做饭的时候,老婆给我讲了打疫苗的事。
突然,老婆好像想起了什么,把菜刀砰的一声摔在了砧板上,吓了我一跳。
“对了,我记得今天给孩子打疫苗的不是医生!」
这有什么奇怪的?社区医院的疫苗接种会被轮换。医生不可能给我的孩子打疫苗。老婆一脸不高兴,跟我说了这几天发生的“小情况”。
原来今天的孩子和平时不一样。今天打完针,他们一直在注射室哭。半个小时后,哄他们也没用。然后我妈就指责这可能是医生打针太用力,推得太快,让孩子太疼了。
“回想起来,真的是这样,你看今天打针这么多!噗的一声推了下去!」
我妻子走到我面前,给我打了一针。
“一定很痛!看着孩子哭我很心痛!」
【/h/】我象征性的安慰老婆,以为结束了。
妻子的话
我只能说我太天真了。这句话一晚上重复了五遍。
【/h/】对,吃饭的时候说过一次;我给宝宝洗澡的时候说过一次;哄完孩子,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说了一遍,最后躺在枕头上,我们又说了一遍...
【/h/】嗯,做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很正常,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个事情说了六遍还是有点不耐烦。老婆突然拍了拍说:
“你知道你妈妈为什么说给孩子打针很痛苦吗?」
“为什么?」
“妈妈说你小时候总受这种罪,她最清楚这里的感受。我记得你的问题。今天她说了好几次你小时候打针的事。这么久了,你还在想。」
很简单,因为谁有儿子谁就心疼。
“你小时候够惨的,受了那么多罪。」
【/h/】听到这句话,突然感觉到一股暖流。
“老婆,你今天说了这么多,就这句话。真的,我等了你半个晚上了。」
【/h/】老婆看着我,怪我跟儿子较劲,可我不想跟儿子较劲。我只是觉得,当整个家庭把精力和爱都集中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家庭就进入了一个共同的育儿误区。
对孩子投入太多的爱,而忽略了伴侣和父母。
而且很多家长误以为倾注爱心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的唯一途径。
教育孩子,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
记得几年前我给家长上课的时候,家长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智力和技能,他们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我记得当时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都是关于孩子如何变聪明,如何提高学习技能。
如今,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和情商发展。
“我的孩子我不喜欢分享,怎么教他们分享?”,“孩子害羞,如何培养社交能力?”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所有人爱”,而不是“熊海子”。
【/h/】随着宝宝的到来,家里也为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从物质到精神。
【/h/】相比那些父母曾经特别注重的技能,倒可以培养出来。
多和孩子说话,让他的语言发展更强;让孩子每天听音乐,乐感会增加;带孩子去看艺术展,会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但是,现在父母看重的素质,培养起来就复杂多了——就拿分享来说吧。即使父母把一生都献给了孩子,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很可能还是学不会分享。
有一次和一位妈妈聊天,她特别注重孩子的“分享精神”。母亲强调并鼓励孩子分享,无论是日常交流教育还是社交场合。“我觉得我做得很好,但是孩子还是学不会。」
【/h/】聊天的时候,我问孩子的爸爸,她说:“孩子根本不亲爸爸。从来不喜欢和他爸爸在一起。」
“我也觉得很正常。反正我爸帮不了我。」
【/h/】听完叹气,终于找到了孩子“学会不分享”的关键:妈妈不愿意和老公分享孩子,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分享?
只有当父母彼此相爱时,他们才能教他们的孩子更好地爱
说到人气就叫“情商”,说到感情就叫“爱情”。这种能力看似天赋异禀,其实是需要培养和培养的。
他们不仅要成为这种能力的受益者,更要成为这种能力的观察者。
“丧偶育儿”成了流行词,夫妻之间的冷漠似乎成了很多家庭的普遍状况。
爸爸妈妈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难免忽略了对方的存在。最可怕的是,中国式育儿中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方式是理所当然的,值得表扬。
【/h/】父母认为爱一个孩子可以让他学会爱,但往往会忘记。是他学习和珍惜爱情的正确视角。
【/h/】很多时候,如果你爱他的父亲,也许你可以让他知道什么是爱,比爱他更好。
【/h/】你对她妈妈表示同情,也许你可以让她知道什么样的关心比关心她更好。
做父母,满满的爱不是问题,孩子面对“缺爱”的问题也很少。然而,情感的载体不能都直接指向孩子,这可能不会让他明白爱情的真谛。
这时候你要明白,父母不仅要表达自己的爱,还要成为“爱的榜样”。
培养孩子分享爱的能力,引导孩子更好的“说爱”。
父母担心孩子的语言发展:
宝宝这么小,我该怎么和他说话?
我的宝宝话不多。我该怎么办?
标题:(教育问答)我们自己都不会爱,还怎么让孩子学会去爱?!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