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朋友让我分析一个老人的身体状况。遇到老人的时候,我发现她有很多身体上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老人看起来很凄凉,有一种神经质的敏感。他一检查脉搏和舌头,就认为她的身体问题大部分是不良情绪造成的。当时他开导她,让她去公园唱歌跳舞,同时写下调理的方法。
出来后和朋友聊了几句。结果朋友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你说她心情不好是对的。她心情不好。
我问为什么?朋友说她儿子刚进,是贪官。
现在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老人心情这么差了。之前我估计她儿子当官的时候,做妈妈一定是她最骄傲的事了。但是,有一次她儿子进了监狱,当了贪官,大家都知道老人几乎不敢面对邻居抬头,怎么可能心情好呢?
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道德伤人,让人感到羞耻”。
这提醒我们不要让自己陷入这种境地。
“道”和“得”是一回事吗?那么,什么是“德”?
我们通常会混淆几个词。比如我们常说的“道德”。好像这两个字是一个字一个意思。其实“道”和“德”还是有区别的。
什么叫“道”?
古人云:“到了,谓之道也。”这是什么意思?是一条笔直的路,一条没有分叉的路。有分叉,四通的叫屈,九通的叫贾。后来对“道”的内涵进行了完善,用来描述“真”,指的是内在的理。
在“道德”中,“道”是指我们这个世界运行的内在规律,这就是“道”。如果用汽车制造,这个道就是工程师的制造图,各种原理,电路。
而“德”是以“道”为基础的品质和修养,如善良、诚实,所以古人说是“善、美、诚、明、净。”它是“道”在人的素质中的一种体现,所以“道”是内在的,“德”是外在的。综合起来,人们说是“道德”。
那么,再解释一个词,什么是“德”?
古人云:“德,内外皆德,是心中之德,是修行。”意思是说,美德是人的内心的品质,有了这些品质,行为就是“行动”,所以“美德”在人的内心,“行动”是外在的表现。
道德标准在变吗?
【/h/】道德的内容是否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应该说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以前男人有妻妾,这很正常,现在不道德了。但绝大部分道德内容千百年不变,这是人类的共同价值。比如《李周地观》就描述了人应该具备的刘德:“知、仁、圣、义、和”。其中“之”也应该是“之”,因为这两个字在当时是常用的,而且在帛书一、二版的《道德经》中,经常用“之”字代替“之”字。
【/h/】如你所见,当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今天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是人类普遍的道德标准。
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道德是人的一种特质和本能。人类有了道德,才能建设自己的文明。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过,道德的某些部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形成的。比如和孩子玩完全创新的游戏时,一定年龄以下的孩子不懂打破规则的坏处,而一定年龄的孩子在实验者打破规则时会反抗。他们本能地在心里建立规则。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人类会本能地建立一定的道德规范。当然,后天的道德还有很多,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其实是比较稳定的。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是培养我们成长的人。父母最想看什么?必须是我们健康的成长,良好的美德,健康的身心,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世界上每个父母都想要的。但是,如果我们的美德出了问题,比如自私自利,出言不逊,甚至危害社会,这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那么正常的父母,除了性格非常差的父母,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都会觉得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会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而感到羞愧。
【/h/】除了以上原因,“父母看在眼里,觉得没教养丢人”,社会也会羞辱父母。因为“道”的一个原则就是,世界是一个整体,你发出来的一切,都会被世界以各种形式、倍数、时间段回馈给你。
比如我们不断给社会和每个人发好消息,每个人都会不断回馈你,这样你会越来越幸福。
但是,如果我们的道德出了问题,做了坏事,这个世界也会回馈给你。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会回馈你,也会回馈你的家人,因为你们是一家人。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以前很多大户人家都很看重自己的名声。如果有不尊重的地方,会给家庭带来耻辱,家庭的惩罚是严厉的。比如我在讲朱丹溪的故事的时候,告诉他义乌浦江有阿正一家。如果他们的孩子成为贪官,他们将永远不能进入祠堂。这样的惩罚在当时是很重的。
这是“道德伤人,致辱”的意思。它要求我们体贴、诚实、善良,做事不违背道德底线。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教育,让父母安心,让父母知道自己是符合社会正义的有用之人。
你的美德让你的父母、团队或国家蒙羞过吗?
那么,为什么要在古代反复教育这样的内容呢?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内涵?我一直说,家庭是孩子未来走向社会的游乐场,你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你未来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关系。
比如我们在一个团队,大家都是一个团队,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维护团队的声誉,千万不要莽撞行事,只会让大家蒙羞。
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某牛奶厂口碑不错,销量还可以。本来是很好的企业。但是为了降低成本,下面部门的人自己赚了更多的钱,于是默许了送奶员在牛奶中添加非法化学成分,大大降低了送奶员的成本。这样一来,一旦这样的事情曝光,消费者就会对整个企业产生质疑,最终这个企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倒闭。你想想,这个企业的其他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努力,但是会被羞辱,会失业。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你生活和工作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你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底线,最终会影响到你团队的每个人。
【/h/】这是广义的“道德伤人,使人感到羞耻”。
给了你更广泛的例子。我们现在经济条件好,出国的人多。然而,我们在国外的表现会影响世界人民对我们国家的看法。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去韩国巡航,是意大利巡航。我是从中国的一个港口起步的,上了船之后,我对一些事情感到羞愧。比如吃饭的时候,船上每一顿饭都是自助餐。这餐费包含在票里。这样,很多人吃饭的时候,就想把票子尽可能吃回来。所以每顿饭都是蜂拥而至,很多人不排队。大家都在拼命往前冲,就像饥饿时代一样。我站在后面,发现前面的人没有离开,就让朋友们看看。他看了之后说我们等他们吃了再吃。
【/h/】还有很多人试图把厨师刚烤好的肉全部放在自己的盘子里,再高高地拿回去,但实际上他可以在那里吃?最后还剩一桌,意大利服务员不停摇头。
在其他出国的人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随地吐痰,在餐馆里大声吃饭等等。有朋友说,我去某个国家的酒店,发现房间用中文标着“请不要拿走东西”。这是给谁的?
这种情况也是“道德受到伤害,让人感到羞耻”。和外国人相比,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大家庭,没有德行会给国家形象带来耻辱。
【/h/】所以“道德伤人,使人感到羞耻”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即我们与家庭、与生活环境是一个整体,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整体性的观点。所以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要因为自己的德性而伤害到赖以生存的整体。
那么,如果我们在美德和道德上做得好,难道仅仅是为了让父母不感到羞耻和荣耀吗?其实做得好,真的可以让父母以德为荣,以德为乐,这是古代强调的孝道的一部分。比如范仲淹的儿子曾经把货物运回苏州老家。他在路上遇到父亲的老同学,日子不好过。因为路途遥远,他没有时间通知父亲,就自作主张卖了货物和船去帮父亲的同学。回来后,他告诉父亲范仲淹,范仲淹立即表扬了儿子,说是对的。这时候,范仲淹很为孩子的德行高兴。
金元名医朱丹溪,德行高尚,救过无数生命。在她母亲80岁生日的时候,有成千上万来自附近的人自发地来表达他们的敬意。虽然他们都是穷人,但这种荣耀真的很难买到。我想朱丹溪的母亲一定为她的儿子感到非常骄傲。这在古代叫做“孝”。这种孝道就是“德”的内容。
从“道”的角度来说,坚持底线,彰显美德,身边的人就会受益,大家给你温暖,你的生活就会更幸福。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这个世界会更好,因为这是一个整体的世界,我们发送的所有信息都会影响到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把这个信息反馈给你。
所以,小词有大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先从自己做起,再向孩子解释。加油!
标题:(教育问答)你的事儿,真的仅仅是你自己的事儿吗?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