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亲密的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质量决定了孩子未来与整个世界关系的质量。

【/h/】父母是否愿意和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或客串角色,目前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但最终是一个孩子生活质量的差异。

“代代相传”880;“代代相传”

【/h/】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代同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是家庭生活中一种温暖合理的互助形式。现在绝大多数老人都会帮孩子照顾,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家庭成员的现实关怀。

但是要做好。如果“扶每一代”变成了“养每一代”,那就太过分了,成了阻碍。

许多父母将照顾孩子的任务“承包”给刚过哺乳期的祖父母,大约一岁,甚至更早。即使住在一个家里,孩子的吃喝睡睡一切事务都是老人安排的,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也只是业余角色。

【/h/】有些养不起老人的父母,干脆给孩子全程照顾,一周见一次,或者一个月见一次,甚至一年见一次。

也许是做店主的父母太多了,这种现象造就了商机,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书:《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现代教育综合指南》《非常奶奶——代际教育成功之道》——市场运作可以被任何手段误导,让很多人头晕目眩,误入歧途。

孩子与世界的第一条连接通道是母亲建立的。母乳喂养,肌肤之亲,文字,歌曲,微笑等。都在打开和拓宽这个渠道。

【/h/】亲密的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质量决定了孩子未来与整个世界关系的质量。

经常遇到工作迷茫的父母。他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有很多烦恼,他们想主观解决。但是他们既缺乏理解孩子的能力,又缺乏理解孩子的兴趣,所以不容易提高。

比如一个妈妈给我写了一封咨询邮件,一封信基本上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说她2岁的孩子经常哭,第二句问我这是怎么回事,第三句直接要求回答“孩子怎么能不哭呢?”

从她的三句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她对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不感兴趣。另一位母亲说,她4岁的孩子在外面很胆小,但她回家后经常发脾气。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h/】我提醒她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父母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发脾气,以身作则;第二,是不是平时孩子太严厉太瘦,甚至被打被骂,心理被堵了孩子会胆小,脾气不好。

她回答说,你说得对。这两种情况我们都有,有些地方家长做的不好。但是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在外面不胆小,回家不发脾气!

【/h/】从这些家长的态度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和孩子隔着一个玻璃,表面上很亲近,但不能拥抱,不能交流。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这些妈妈文化素质低或者比较笨。从我接触过的家长来看,这不是原因。

【/h/】很多人其实学历很高,但是和孩子相处起来却很“傻”。询问这些家长和孩子关于他们早期的相处,大多走的是“隔代教养”的路线。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h/】母亲的技能,我们指的是她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让孩子与她合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教条能教出来的。

每天都有新的情况出现,其中很多地方需要运用她对孩子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她真正对孩子感兴趣,致力于赢得他的感情,保护他的利益,她才会有这个本事。

【/h/】中国民间有句话,小孩子只有拉屎撒尿的时候才能接吻。血缘是一个环节,但光靠血缘沟通家庭是不够的。

【/h/】如果前期和孩子相处不好,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会比较稀疏,这种联系有一个时间段。如果错过了,就很难建立新的联系。这一点也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和证实。

大自然设计人类是有意义的。让我们考虑一下。为什么人们会总结出这样一句像真理一样的话“宁死为官父,不死为乞丐母”?

【/h/】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而女人的生育能力只能在五十岁左右?

【/h/】这个设计是为了保证孩子出生后,母亲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抚养他长大。

孩子失去了父亲,就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父亲不能完全代替母亲,更不能代替爷爷奶奶!

严重低估了母子关系的价值

几千年来,从家庭到社会,女性角色在人类发展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性在过去的三千年里几乎没有改变。

几千年前在草地上、兽皮上落地的孩子,需要妈妈的怀抱,几千年后在电子仪器的监管下出生的孩子也需要妈妈的怀抱,身边都是高端的婴儿用品。

母亲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人生的前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几乎奠定了孩子人生发展的基础。

不幸的是,现代生活中很多母亲都失去了母性,尤其是一些学历高或者事业心强的女性。因为过于注重自我奋斗的价值,严重低估了母子关系的价值,无法很好地协调好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往往为了一些眼前的实际利益而轻易放弃作为母亲的义务。

(教育问答)被爷爷奶奶带大,她说:我永远觉得自己是孤儿

如果幼儿缺乏这两样东西: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活潜能可能无法被激活。

我认识的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出生后,她的奶很好。在她三个月的产假结束时,她切断了婴儿的奶,给了婆婆。

【/h/】婆婆和她住在一个城市,但是很远。她只是周末去看孩子,吃个饭,然后就走了。

【/h/】婆婆不爱说话,很少带孩子出去玩。她经常让她的孩子自己看电视或玩耍。为了家里的整洁,她只让孩子在“儿童房”玩耍,不允许在其他房间玩耍。把“儿童房”拿出来的活动基本局限于坐在客厅看电视。

3岁想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意识到不对劲。孩子语言障碍严重,基本不能与人交流,很胆小。任何声音都会吓得他躲在奶奶怀里,很久都不会出来。

【/h/】她似乎对母亲没有感情,很少表现出普通孩子对母亲的亲近和留恋,但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发脾气或哭闹。母亲后来带孩子去医院看心理科,确诊为“自闭症”。

【/h/】有一次和一家三甲医院心理科的医生聊天。他说,患自闭症、多动症等神经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去看医生的孩子往往有典型的成长经历。

【/h/】如果90%以上的人在幼儿时期长期与母亲分离,那么他们是由老人或保姆带大的。

【/h/】如果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做的事情太多,或者经常把孩子交给电视机,不注意与孩子的互动,这些孩子的心智很容易正常发育,原因有几个。

隔代教养开始得越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短,孩子的症状就会越严重。

“自闭症”当然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但即使孩子没有患上这种疾病,也会因为“隔代教养”而留下持久的心理创伤。

我们一定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例子。早年被爷爷奶奶或者别人带大的孩子,总是和父母隔着一层东西。

【/h/】他们要么不理解对方,冲突不断;还是很有礼貌的,跟个外人一样。没有在一起的长度,就缺少感情的厚度。

【/h/】我的一个好朋友,一岁半的时候被送回老家,由她奶奶带大。当时交通不方便,父母工作忙,弟弟妹妹陆续出生。她直到4岁才再次见到父母。

在她眼里,她的父母是陌生人。她想喊爸爸妈妈,但是喊不出来,就被批评了。两年后,她的父母准备带她四处转转。当她知道这件事时,恐惧压倒了兴奋。

一个6岁的孩子偷偷躲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练习这两种发音,尤其是“妈妈”的声音,为了看父母喊“爸爸”“妈妈”。她说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善良的人,也想努力爱她,彼此都尽力了。

【/h/】她克服了心理障碍,终于学会了叫爸爸妈妈,但与父母的隔阂却是一辈子都无法消除的。

【/h/】用她的话来说:“我和我爸妈永远不会有那种亲兄妹和我爸妈肺的感觉。我会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2011年,媒体曝光了一起家暴丑闻。

著名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事业有成,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疯狂”的角色。他不仅长期对妻子实施家暴,而且对孩子缺乏感情,声称孩子只是他用于教学实验的实验对象。

【/h/】之后媒体报道了他的成长和自我分析,让我们看到代际养育是如何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留下了持久的创伤。

李阳直到4岁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成年后才能喊出“爸爸”“妈妈”。父母对他也很严格,经常叫他“傻逼”、“猪”。

李阳小时候口吃,自卑懦弱,电话响了也不敢接。当他十几岁在医院接受治疗时,他的仪器坏了,烫伤了皮肤。他不敢哭出来,忍着,脸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他自己说:“自卑的一个极端就是自负。”“强硬是我之前最讨厌的,所以我会去强硬一方,因为我受够了懦弱。”

即使他后来取得了人们眼中的“成功”,他也获得了名利。每天早上,在他起床半小时后,他都感到可怕和害怕。他觉得工作没意义,生活没意义——李阳的心理后遗症很典型。

【/h/】童年家庭纽带的缺失让他积累了太多的负能量,就像一座被压抑的火山,成年后会以某种方式爆发,伤害他人和自己。

没有孩子你就不能努力工作

孩子出生前几年,往往是父母事业上最忙碌的时候,但这不能成为放弃孩子的理由。

【/h/】需要注意的是,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只要你想关注孩子,时间总是会找到的,总有办法的。

【/h/】如果说此时的奋斗是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那么孩子的陪伴其实是一种收入极高的投资,受益者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

【/h/】女儿圆圆一岁三个月的时候,她爸爸去南方打工了。我坚持不把孩子送到很远的外婆家,而是自己照顾。上班的时候送圆圆去附近一个老太太家,下班去接她。

【/h/】那时候给孩子喂奶,同时做饭,不容易,自己照顾不了自己。记得有个同事开玩笑的跟我说,你以前很能干,怎么有了孩子就变成这样了?

很难想象我当时的形象。太忙太累,让我血压降到休克的程度,医生甚至劝我卧床休息。

因为我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快乐,我当时并没有感到太多的痛苦。我哭了两次,一直觉得很充实,很开心。我的孩子也用她以后的好表现奖励了我。

避免隔代教养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像我一样孤军奋战,也不意味着父母一方要辞职回家照顾孩子,更不意味着否定老人帮助的价值。

有老人的帮助来照顾孩子是幸运的。坚持“一代帮一代”,而不是“一代养一代”,其实很简单。只要孩子基本上每天都能见到父母,经常和父母有密切接触,那就可以了。

父母和孩子每天相处一个小时,孩子营养充足,可以正常成长。

我遇到过一些家长,他们认为,当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把一个孩子送出去寄养时,会出现情绪偏差;我只有一个孩子,这是唯一的爱。我不爱他。

【/h/】另外,老人往往爱孙子胜过爱孩子,所以孩子完全由老人接管不会是什么问题。

当然不是这样。有太多的例子说明,“独一无二”并不能保证爱情的深刻。

如果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够,即使只有一个孩子,家庭还是会打折。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会和他分开好几年,也许永远无法亲近。

目前代际养育的不良后果已经出现,但人们总是错误地归因。最庸俗浅薄的说法是“溺爱”——不靠谱的解释不仅误导人,还让人找不到有效的预防措施。

【/h/】很多人为了不“宠”孩子,故意对孩子要求严格,这对于不同世代长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这些孩子有心理问题,不是因为得到了太多的爱,而是因为缺少爱。

有一次,我听到一个16岁的孩子在少年犯管教所接受教育改造,讲他的错误。

他的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一岁那年,他出去打工,离开他和奶奶一起住在村里。他一年只在春节期间见一次父母。

毕竟他长大了,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超过两年。他说小时候很想父母,每天都盼着他们回家,但几乎每次父母回来都不开心。

【/h/】短时间内,父母总想抽时间教育他,但是没有法律。所谓的教育,就是不停的指出他的毛病,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h/】每次相处十几天,父母都要先离开,才能好好了解对方。在他的记忆里,和父母相处就是父母不断找茬。

尽管如此,他还是对父母充满了依恋。当他10岁的时候,他曾经和他的祖母度过了一段不愉快的时光。他偷偷坐火车去深圳找父母,但是找不到。他游荡了几天,被警察送回了村子,为此他遭到了祖母的殴打和责骂。

他爸妈也在电话里狠狠骂了他一顿,一点也不心疼。

他说他最难过的时候是13岁。当他的父母春节回来时,他们看到他长高了。第一句是:他为什么驼背?站起来!

【/h/】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总是不停的告诉他该不该那样做,很少向他表达自己的爱和感受,让他觉得父母不喜欢他,在他们眼里他真的很可爱。从此他对父母彻底失去了希望,于是离家出走,开始堕落。

【/h/】总的来说,不管爷爷奶奶有多爱孩子,孩子在感情上还是更亲近父母的,父母永远是最依恋他们的。

这是自然选择,由自然决定。有时候听爷爷奶奶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我孙子是个“白眼狼”,如果他们再伤害他,他会亲爸爸妈妈——这其实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说明孩子和父母都有正常的情绪。

相反,如果一个奶奶骄傲地宣称:“我孙子刚从他妈妈肚子里穿过去。现在我跟我妈比跟我亲!”

这隐含着一个隐患。

【/h/】中国很多朝代的衰落不如下一代。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虽然王子和女儿生来就有金汤匙,但从小就配备了高水平的老师。

【/h/】但他们往往从婴儿期就不和母亲亲近,交给护士、日常生活的宫女、打游戏的太监。奶妈、宫女、太监成了皇族后裔的直接影响者和榜样,很多皇族后裔与奶妈的关系比与母亲的关系更密切。

所以,宫里培养出来的不一定是善良美丽的公主,也不一定是英俊勇敢的王子。皇宫里经常出现懦夫、歹徒和暴君。

如果你在心理和情绪上得不到正常的营养,你就无法使一个人身心健康。如果有人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历史,我想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人们很少在情感上变得更加沮丧和勇敢。越是不满足的人越是敏感,越是斤斤计较。没有人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化解痛苦。

感情上的缺失势必会在生活中留下一些无法治愈的内伤。即使没有道德问题,也会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

【/h/】比如谈恋爱或者结婚后,有些年轻人和伴侣相处不好,要么过于依赖,要么过于苛刻,总是扮演情感伤害者和被伤害者的角色。有些人内心自卑,看起来傲慢,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很难与人相处。

【/h/】成年后的这些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的情感缺失和安全感缺失。

爱就是在一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母爱不应该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而应该建立在情感上。”

对于父母来说,在养育孩子的所有目的中,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更重要的目的了!

一切为了功利或“教育”目标而牺牲与孩子相处的行为都是不值得的。

有一对中国夫妇定居美国,他们的孩子出生在美国。为了让孩子学好语文和中小学的基础课,他们把6岁的孩子送回国内读书,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半年见一次孩子,准备高中接孩子。

【/h/】父母送孩子回来,给孩子买什么都买,连牙膏都是从国外带回来的,怕孩子在国内不习惯牙膏。他们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却只是不去想他们飞走的时候心里会有多失落,生活中会出现什么巨大的缺陷。

(教育问答)被爷爷奶奶带大,她说:我永远觉得自己是孤儿

孩子很感性,对父母的依恋像海洋一样深。

【/h/】女儿圆圆上幼儿园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去旅游。每次准备走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她是多么的不甘心。

想象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父母突然长期退出他的生活,会让他伤心的!

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认为孩子无论如何都喜欢哭。离开父母哭几天就好了。习惯就好。

【/h/】大部分孩子哭了几天确实不哭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感情已经从挫伤中恢复,他们可能会哭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

【/h/】父母是否愿意和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或客串角色,目前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但最终是一个孩子生活质量的差异。

中国最需要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亲。

标题:(教育问答)被爷爷奶奶带大,她说:我永远觉得自己是孤儿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