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我们会观察到他们的情绪化通常是严重的,是一种夸张的幻想或与事实(现实)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化行为。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情感诠释的例子。
【/h/】“踢猫效应”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就骂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孩子很生气,踢了踢滚来滚去的猫。当猫逃到街上时,一辆卡车经过,司机迅速让路,但伤了路边的小孩。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了一种典型的不良情绪的感染。
安全感不足的人因为一个真实的事件而感到深深的不稳定是什么原因?这些情绪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h/】一个3岁女孩的父母,觉得孩子不读书后就没希望了,就疯狂的把孩子报各种班,但是家人都劝不动,还经常和老公为此吵架。后来发现孩子每次训练课前都会哭,说带她出去玩可以哄她出去。这种方法时间长了就不行了,学习效果越来越差。现在孩子连幼儿园都不想上了,妈妈很苦恼。
经过几次深入的咨询,母亲提到:“我小时候家里穷!因为她是女生,我爸妈经常说女生学那么多没用。喜欢xx女儿,学那么多有什么用?不是说我不能结婚,我是老处女,学习很笨。不如把上学的钱存起来,以后留作嫁妆。”
“这件事一直压在我心里,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难受。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所以我不能让孩子这样,也不能让孩子有我这样的遗憾。”
“现在自己做生意,国内的经济状况肯定不用说了。我只是觉得我能给孩子的,也应该给孩子。在市场上,只要对孩子有用,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技能,我都会让他们的孩子学习。其实我也不知道孩子适合做什么。只是不想给孩子留下遗憾。我一直担心样本会少于一个半。以后孩子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你说现在社会竞争多激烈!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以后怎么可能有竞争力?”
“如果她没考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她的生活和我的有什么区别?天天逃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是孩子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我越想她,她就越跟我扭。讲道理打她是不行的。有时候看到她就难受。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我感觉我和孩子现在都在煎熬,煎熬。但是如果不让孩子学,万一以后上不了大学呢?我真的不能带她!”
【/h/】通过对这位母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母亲由于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和未完成愿望的缺失,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遗憾和不满,这是诱发母亲最初焦虑的因素,无论是失落、不满还是其他,这些情绪都来源于她早期的经历。
孩子出生后,母亲开始特别关注孩子的成长,可以说,她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随着孩子长大,她很担心孩子会重蹈覆辙。夸张的联想开始出现:我妈坚信,如果考不上大学,她会过着艰苦奔波的生活。而且我感觉如果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早的训练和学习,就会变成自己以为的样子。
母亲的行为开始普遍化:她不停地给孩子报培训班,开始和丈夫吵架。这时,母亲原本的焦虑已经开始升级。当她有足够的能力时,她想为她的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空房间。她想尽最大努力照顾孩子,为孩子铺路。她不希望他们有和自己一样的遗憾。
【/h/】可以说,她对孩子的投入也是一种完全的爱,在经济上、物质上、精神上投入了100%的精力和心血。但是,在她细心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变成她想象中的样子,反而变成了她最担心的样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家庭或者类似的父母。在一切发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就开始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想象很多不好的结局,并开始在孩子身上安装,把童年的痛苦经历想象成孩子将要面临的困难。然后我们用尽全力保护孩子,阻止我们想象的一切成为现实,但往往事与愿违。
【/h/】通过对很多案例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家长的思维模式都是消极的,而消极的思维模式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在家里从来没有成功过,在家里总是被攻击或者不被认可。在这种情况下,长大后,安全感当然会缺乏,这会影响他们自我价值感的表达。
【/h/】当这种不安全因素以其他形式重新出现并被感受到时,不安全父母早期的不良经历就会被唤醒,使他们无法冷静理性地思考,更不可能真正看到孩子的状态,因材施教。因为对他们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方式缓解他们的焦虑,否则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团乱麻,会被淹没,会被毁灭。这是他们无法接受或面对的情况。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比如我们会看到很多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受自己经历的影响,擅自帮孩子安排一切或者决定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被孩子欺负,害怕孩子受到更严重的创伤。父母像保护母鸡一样保护孩子,没有问清楚就打开架势。
这些家长以为自己保护了孩子,但实际上却让孩子更加无能,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失去了与同龄人学习、交流、协作的机会。有时候父母为了保护孩子,总想告诉孩子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害怕没看到一个,孩子会受伤或者吃亏。
【/h/】其实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ta只有在给她一个大范围、安全范围内坠落的机会,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对的。正是父母自以为是的保护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伤害,才是孩子独立的根本。而父母做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停下来看看。我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我们早期的缺点,缓解我们的焦虑;还是真的因材施教?如果是前者,我们希望你能停下来,先关注自己的需求。
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属于前者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把三分之一的注意力分配给孩子,放在自己身上,更好地对待自己,先照顾好自己。
比如:给自己放个假,找个知心朋友逛街;给自己上一堂以前想学的课,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弥补过去的不足;业余时间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给自己买点好看的衣服之类的,能让我们越来越阳光,越来越放松。
当你对自己越来越好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同时对身边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伴侣)也越来越满意,更容易关注积极的方向。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孩子负责。
标题:(教育问答)父母的过度担心,其实是自我的遗失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