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读了一个故事,它让我笑了。笑过之后,我觉得五味杂陈-

这个故事是一位父亲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组织的“家长指导小组活动”中讲述的。

这个父亲有两个哥哥。暂且叫他们“见面捏两兄弟”。

两兄弟,一个43岁,一个47岁。他们就像上辈子的敌人。每次见面都要不断的“互相伤害”: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互相嘲讽,互相刺激...

【/h/】后来两人都是重病,需要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他们无与伦比。其实他们开始跟自己的肾病比了!

谁更弱,谁更严重,谁需要更多的治疗,谁的治疗更好...一方面,作为成年人,他们知道自己有多无聊,另一方面,他们根本停不下来。

其实,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竞争,互相伤害的情况,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中一直存在。过去这个问题被计划生育政策短暂掩盖,但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大二胎之间“争宠”的场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有些孩子会把刚出生的小弟弟从楼上扔出去。

(教育问答)谁把孩子变成互相伤害的"小恶魔"?

为什么天生善良的孩子会对自己的弟妹产生各种敌意?这种敌意从何而来?

原因很多。今天我就想讨论一下后果最严重,破坏最严重的那个。

我父亲总是喜欢拿我的两个哥哥做比较。"

“见面就捏两兄弟”家里的三哥说。

“我的父亲在我的兄弟们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然后他们俩都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我父亲的‘遗产’。一辈子都拿这个来比,真是不可思议。”

父母的“攀比”多半是因为以下两种心态:

【/h/】我们都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平等的,但不得不承认,有些父母的爱真的是功利的。

比如,我遇到一位母亲,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很有钱,小女儿很穷。

【/h/】小女儿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第一次领工资,拿出四分之一请妈妈大吃一顿。

上菜的时候,我妈第一句话就是:“这顿饭多少钱?”

小女儿说的是实话:“800多。”

妈妈说:“哦,上次你姐姐请我吃饭,花了1200多块去了一家特别高档的餐厅……”

【/h/】小女儿花500元给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妈妈会说:“你姐姐给我买了一件衣服,花了2000多元。

【/h/】很多时候,兄弟姐妹的优秀并没有给孩子带来痛苦,但是父母之间的攀比真的能让孩子的心情沉入深渊。

因为,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父母从一开始就是他们最尊重、最看重的人,有的甚至会用一生的时间去争取父母的表扬。

【/h/】从最尊敬的人口中,听说自己不够优秀;从你喜欢的人的口中,我知道他们更喜欢别人。这种悲伤大概比失恋的滋味还难受——失恋后可以换一个更好的爱人,但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父母。

有些父母喜欢拿孩子做比较,但不是因为偏心或者不喜欢。比如很多中国父母总是拿孩子做比较,只是想“激励”孩子。

“我哥哥总是按时完成作业!为什么不能呢?”

“姐姐的房间好干净!为什么不能清理一下?”

不可否认,以“动机”为目的,最起码其初衷是善意。

问题是,孩子能理解你的善良吗?

如果你说“我弟弟总能按时完成作业!”

孩子的第一反应永远不会是:“我要向哥哥学习!”

往往是这样的:“恨哥哥,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你就跟哥哥一样!”

如果你说“我姐姐总是保持房间干净!”

孩子的反应永远不可能是“我要向我优秀的姐姐学习”,但很可能是:“下次我会在她房间里扔一些垃圾,让她被你像我一样拒绝。”

【/h/】或者:“我好想揍我姐两次,她让我更难看。”

来自父母的“攀比”并不能激励孩子,只能给孩子带来痛苦的竞争感,使兄弟姐妹间的对抗升级。

【/h/】既然消极比较不可取,那么所谓的“积极比较”能激励孩子吗?

经常被母亲虐待的读者曾经说过:

有时候,我妈偶尔会夸夸我。举个例子,如果我做事情比姐姐认真,我会开心一段时间,但很快,我就会陷入恐慌——万一姐姐变得认真了呢?我必须做些事情来分散她的注意力。我超越不了我。"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心态是多么的糟糕——各方面都要和别人比。太蠢了。因为你看,总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强。”

饱受嫉妒之苦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批评和比较会有什么反应?

孩子不忍心报复父母,所以选择报复兄弟姐妹。

【/h/】在心理学家吉诺特组织的家长小组中,一位母亲承认,她小时候头发又细又短,颜色也难看,但她姐姐有一头漂亮的金色长发。本来她一点都不觉得姐姐了不起,后来慢慢发现,爸爸喜欢整天抱着姐姐,却很少抱自己,甜甜地叫她“我的长发公主”。

(教育问答)谁把孩子变成互相伤害的"小恶魔"?

于是,在一个月的一个漆黑的夜晚,小女孩偷偷溜进姐姐的卧室,拿着妈妈的剪刀,把姐姐骄傲的长发剃了下来。

有些孩子不擅长争宠。他们选择逃避压力。

【/h/】有个读者曾经跟我说,从小到大,她妈妈一直跟她说,她妹妹哪里都比她强。

作为一个成年人,读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搬到一个他能去的地方,尽可能远离家人。

即使是今天,我还是害怕过年过节。因为我一回家,我妈就会抓住我,利用一切机会贬低我。比如你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会剥?你看你妹妹的孩子,那么守纪律,那么聪明,成绩好;你妹妹刚刚升职加薪。为什么还那么努力,挣不了多少钱..."

(教育问答)谁把孩子变成互相伤害的"小恶魔"?

“每次见到我妈,我都会受重伤。回家后,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把心理重新调整到正常状态!”

我听过很多人说:“我没有二胎,因为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兄弟姐妹们在为谁给父母养老而争斗。最后没人管父母,把老母亲扔到大街上...所以最好只有一个。”

但事实上,我见过更多的家庭。几个孩子团结友爱,共同努力,共同抚养家中老人。

也是个孩子,为什么会这么不一样?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我们不妨从父母自身寻找原因。

【/h/】有些父母确实有偏好的孩子,但是他们经常把这样的偏好放在嘴里挂在脸上,总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你小的时候讨厌我。长大后,我恨你。”

这个选择听起来很残酷,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不是吗?

既然我永远无法和我的兄弟姐妹竞争,那我就混日子吧。我不擅长做得比他好,至少我擅长做得比他差。

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不让人担心的嫂子-

比如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弟弟罗杰,因为贩毒坐了一年多的牢。

另一位前总统卡特的弟弟“不受控制的比利”是个酒鬼。他逃税,并利用他哥哥的名声到处敛财...最疯狂的一次是,他甚至当着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政要的面,在简易机场撒尿。

看着这些坏兄弟,你不禁会想:同一个父母的遗传优势是什么?他们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吃错药了,有基因突变?

教育学者阿黛尔·费伯和伊莱恩·马兹利什在《没有对抗的兄弟姐妹》中提出了这个观点:

当你想比较两个孩子的时候,对自己说:“住手!停下!不管你想对这个孩子说什么,直接说就好,不要牵扯到其他孩子。”

这里的关键词是“直接说”,也就是描述。

描述你看到的,你喜欢的,或者你不喜欢的。描述你的愿望……最重要的是,关注一个孩子。他的兄弟姐妹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和他没有关系。

不要拿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比较(为什么不能像哥哥一样把衣服挂起来?),只和孩子聊自己不喜欢的行为。

描述你所看到的:一件衣服被扔在地板上。

描述你的感受:这样做我很烦。

或者,描述一下需要做什么:把衣服放在衣柜里。

【/h/】不要拿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的优点比较(你比你哥干净多了),只说什么行为能让你开心。

描述你看到的:我看到你把衣服挂起来。

描述你的感受:谢谢,我喜欢看到我们的地板干净整洁。

下面,我们提供一些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应用这个“描述”原则:

避免说:你是个大男孩,不会像个婴儿一样到处乱扔东西...

孩子可能会想:我比宝宝强多了。

你应该这么说:我看到你在收拾积木,卡车,收拾拼图。

孩子会想:我是包装专家!

【/h/】避免说:希望你弟弟有你这样的学习习惯,一分钟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孩子会这样想:爸爸不为弟弟着想。他弟弟真可怜。

【/h/】你应该这么说:你背了半个小时的单词!

孩子会想:我知道怎么坚持!

避免说:你看起来很美。你妹妹总是穿黑色的。

孩子会想:妈妈最爱我。

你应该说:我喜欢你衣服的配色。

孩子会想:我很会配色。

避免说:真恶心。连宝宝都不会把奶洒得到处都是。

孩子会想:她不爱我,她爱宝宝。

你应该这么说:牛奶溅到你衬衫上了。

孩子会想:哦,我还是收拾一下吧。

避免说:为什么你弟弟总是及时回家上音乐课?为什么不能?

孩子会想:我讨厌他这么说。下次我会找点事耽误哥哥。

你应该这样说:你的音乐老师已经等你十分钟了。

孩子会想:哦,我应该放学直接回家。

避免这样说:你还敢再叫我“极慢”吗?你姐姐从来不那样跟我说话。

孩子会想:我做的一切都是错的!我妹妹做什么都是对的!

【/h/】你应该这样说:当我被批评的时候,我不愿意帮助你。

孩子会想:我下次说话要注意。

此外,孩子往往会把父母对一个哥哥姐姐的赞美看作是对自己的贬低。

他们会自动把“你哥很细心”翻译成“我妈觉得我不够细心”。

所以,你最好把你的鼓励留给需要倾听的孩子。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令人兴奋的事情,而另一个孩子在听呢?

嗯,你永远不会错——描述一下你孩子的想法(你一定很为自己骄傲!)或者描述你孩子的成就(你一定是花了很大的努力和坚持才拿到奖牌的!)

有些情况更难。两个孩子做同样的事情,同时向你展示他们的成就-

比如期末考试后,孩子会同时向你开放成绩单。弟弟迫不及待的给你看他数学考试考的B(原C),妹妹则拼命的指着她A给你看。

突然哥哥泄气了,他所有的努力和进步在姐姐的a看来都没有意义了.

这时你可以告诉孩子:

“今天这里没有成绩竞赛。我需要和你一起学习老师说的话和你对自己的感觉。努力,进步,是好事。”

那么,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孩子互相攀比呢?

【/h/】答案是,你无法回避,也不需要回避。如果他们想让对方看他们的成绩单,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h/】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父母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父母对比较他们的成绩不感兴趣,这就够了。

【/h/】相信我,孩子多的家庭,虽然有无数温馨的场景,但也不可能一直都是善良恭敬的。

承认这个现实,积极解决问题,比欺骗自己“他们只是熊海子”要好得多。

【/h/】作为家长,如果你的教育方式能够科学巧妙,就会有越来越多温馨的场景。

标题:(教育问答)谁把孩子变成互相伤害的"小恶魔"?

地址:http://www.dytyjr.com/new/4934.html